虛文

ok8.org > 詞典 > 虛文

(虛文,虛文)

1.空洞的文字;空話。

《漢書·谷永傳》:“書陳於前,陛下委棄不納,而更使方正對策,背可懼之大異,問不急之常論,廢承天之至言,角無用之虛文。”

唐白居易《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策一道》:“捨斥己之至言,進無用之虛文。”

鄭觀應《盛世危言·學校》:“學校之盛,百倍曩時,然士務虛文而薄寔行,其能通當世之務者,百不一二焉。”

孫中山《三民主義與中國民族之前途》:“中國向來銓選,最重資格,這本是美意,但是在君主專制國中,黜陟人才,悉憑君主一人的喜怒,所以雖講資格,也是虛文。”

2.虛幻荒誕的文字。

晉葛洪《抱樸子·論仙》:“又《神仙集》中有召神劾鬼之法,又有使人見鬼之術。俗人聞之,皆謂虛文。”

3.毫無意義的禮節。

宋樓鑰《送內弟汪耐翁隨侍因赴臨川推官》詩:“生長外家身已老,周旋中表意尤親。從今家問須情實,莫事虛文學外人。”

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二:“余愛其晚年佳句,如:‘病教揖讓虛文減,老覺婆娑古意多。’”

《文明小史》第二九回:“主教久聞陸欽差的大名,那有不請見之理?一切脫帽拉手的虛文,不用細述。”

葉聖陶《未厭集·苦辛》:“‘拜年’有什麽意義呢?無非是崇尚虛文的陋俗罷了。”

4.徒具形式的規章、制度。

宋李綱《人物誌》:“使士夫不復事虛名而收寔效,官司不復行虛文而施實績。”

《元典章·聖政一·興學校》:“農桑學校,為政之本……累聖相繼,具有典章,仰各處提調官常切加意,勉求實效,勿事虛文。”

清魏源《軍儲篇》一:“凡舶方發,官必點視,監送放洋。然商人多先期以小舟載錢離岸,官驗止為虛文。”

阅读:1316

●虛文(简体版)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