洿

ok8.org > 漢字/字典 > 洿

洿字的筆畫:9畫;

〔《廣韻》哀都切,平模,影。〕

1.水不流。

《楚辭·天問》:“九州安錯?川谷何洿?東流不溢,孰知其故?”聞一多疏證:“九州錯塞以致川谷渟洿而水潦氾濫,及至百川東註,歸於大海,則又永無溢時。”

2.指渟滯不流的水。

《淮南子·精神訓》:“苦洿之家,決洿而註之江,洿水弗樂也。”

高誘註:“洿水猶淡水也。”

3.低下;低窪。參見“洿下”、“洿邪”。

4.挖掘。

《禮記·檀弓下》:“殺其人,壞其室,洿其宮而豬焉。”

孔穎達疏:“謂掘洿其宮,使水之聚積焉。”

《資治通鑒·晉穆帝永和四年》:“洿其東宮以養豬羊。”

5.衰落。

晉陸雲《九湣·紆思》:“俯投跡而世洿,仰晞誌而道隆。”

《北史·楊昱傳》:“昱父道隆則從其隆,道洿則從其洿。”

《清史稿·樂誌一》:“是知樂之為懿,覘國隆洿。”

6.汙穢,不廉潔。

《左傳·文公六年》:“治舊洿,本秩禮。”

孔穎達疏:“洿者,穢之別名,不潔之稱也。”

《淮南子·氾論訓》:“季襄陳仲子,立節抗行,不入洿君之朝,不食亂世之食,遂餓而死。”

唐韓愈《與李翺書》:“子獨安能使我潔清不洿而處其所可樂哉?”

7.沾汙;汙辱。

《漢書·貢禹傳》:“誠恐一旦蹎仆氣竭,不復自還,洿席薦於宮室,骸骨棄捐,孤魂不歸。”

宋司馬光《四豪論》:“納邪人之言,造姦偽之謀,亂其國嗣,洿敗王家。”

宋嶽珂《桯史·天子門生》:“總因以他事捃摭之甚峻,然卒不能洿。”

8.塗染;沾染。

《漢書·王莽傳下》:“﹝王莽﹞又以墨洿色其周垣。”

顏師古註:“洿染之變其舊色也。”

漢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要領不足以膏齊斧,名字不足以洿簡墨。”

清黃遵憲《感懷》詩:“邇者盜潢池,神州洿腥羶。”

9.形容聲音虛浮而散漫。

《文選·成公綏〈嘯賦〉》:“觸類感物,因歌隨吟,大而不洿,細而不沈。”

李善註:“洿,漫也。

《琴道》曰:大聲不震譁而流漫,細聲不湮滅而不聞。”

阅读:1658

●洿(简体版)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