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
簡體濟字的筆畫:9畫;繁體濟字筆畫:17畫。
(濟,濟)
I
jì
ㄐ〡ˋ
〔《廣韻》子計切,去霽,精。〕
1.渡河。
《書·大誥》:“予惟小子·若涉淵水,予惟往求朕攸濟。”
孔傳:“往求我所以濟渡。”
清魏源《聖武記》卷一:“八月至黑龍江岸,霜未降,冰結如橋,師遂濟。”
朱德《遊閩江》詩:“老少同舟歡共濟,諄諄細語話家仇。”
2.渡口。
《詩·邶風·匏有苦葉》:“匏有苦葉,濟有深涉。”
毛傳:“濟,渡也。”
北魏酈道元《水經註·河水三》:“帝曰:‘君子也。’即名其津為君子濟,濟在雲中城西南二百餘裏。”
《北史·傅永傳》:“火既競起,不能記其本濟,遂望永所置火處爭渡。”
3.越過;度過。
《三國誌·魏誌·陳思王植傳》:“西濟關谷,或降或升。”
明張居正《答奉常陸五臺轉治禮用剛》:“僕日夜引領望丈之一至者,以丈素有超世之識,知僕所以肩鉅承艱之心,為能疏附後先,以共濟艱危也。”
4.流通;貫通。
《淮南子·原道訓》:“利貫金石,強濟天下。”
高誘註:“濟,通也。”
《晉書·裴頠傳》:“雖頗有異此心者,辭不獲濟,屈於所習,因謂虛無之理誠不可蓋。”
《元史·河渠誌一》:“決雙塔、白浮諸水,為通惠河,以濟漕運。”
5.救助。
《易·繫辭上》:“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
《晉書·忠義傳·沈勁》:“前平廣固,不能濟辟閭,今定洛陽,而殺沈勁,實有愧於四海。”
唐韓愈《原道》:“為之醫藥,以濟其夭死。”
周恩來《大江歌罷掉頭東》詩:“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
6.調劑;彌補;補益。
《易·繫辭下》:“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
《文選·曹植〈求自試表〉》:“功勤濟國,輔主惠民。”
李善註引《爾雅》:“濟,益也。”
唐韓愈《上宰相書》:“下之修己立誠必求其位而居之者,非茍沒於利而榮於名也,蓋將推己之所餘以濟其不足者耳。”
魯迅《且介亭雜文·連環圖畫瑣談》:“文字較多的是《聖諭像解》、《二十四孝圖》等,都是借圖畫以啟蒙,又因中國文字太難,隻得用圖畫來濟文字之窮的產物。”
王統照《醉後》:“﹝他﹞知道祈禱是無濟的。”
7.增援;增加。
《左傳·昭公二十七年》:“楚莠尹然、王尹麇帥師救潛。左司馬沈尹戌帥都君子與王馬之屬以濟師。”
杜預註:“濟,益也。”
《漢書·禮樂誌二》:“自古以來,未嘗以亂濟亂,大敗天下如秦者也。”
晉陸機《漢高祖功臣頌》:“外濟六師,內撫三秦。”
8.停止。
《詩·鄘風·載馳》:“既不我嘉,不能旋濟。”
毛傳:“濟,止也。”
《莊子·齊物論》:“厲風濟則眾竅為虛。”
郭象註:“濟,止也。”
宋蘇軾《東坡誌林·記過合浦》:“已濟徐聞,復厄於此乎。”
9.利用;發揮(作用)。
三國魏劉劭《人物誌·英雄》:“是故英以其聰謀始,以其明見機,待雄之膽行之;雄以其力服眾,以其勇排難,待英之智成之,然後乃能各濟其所長也。”
明王萬祚《足兵訓武疏》:“庶器與人相習,有一器濟一器之用矣。”
10.成功;成就。
《書·君陳》:“必有忍,其乃有濟。”
孔傳:“為人君長必有所含忍,其乃有所成。”
晉葛洪《抱樸子·博喻》:“身與名難兩濟,功與神尟並全。”
清惲敬《春秋說上》:“賄王事未必濟,賄左右則事必濟。”
葉聖陶《窮愁》:“今往懇之,事必濟。”
廖仲愷《在黃埔軍校之政治演講》:“而欲國家富強,則必要國民黨之三民主義能得實行,方能有濟。”
11.濡,沾濕。參見“濟濡”。
12.充足;齊全。
唐白居易《論行營狀·請因朱克融授節後速討王庭湊事》:“實恐軍用不濟,更須百計誅求。”
元劉唐卿《降桑椹》第四摺:“為因延岑文武兼濟,刀馬過人,聖人見喜,官封太尉之職。”
清宋永嶽《誌異續編·袁彈子》:“今觀其徒,甚屬不濟。”
葉聖陶《記金華的兩個巖洞》:“最高的一個叫朝真洞,洞中泉流跟冰壺、雙龍上下貫通,我因為足力不濟,沒有到。”
13.引申為好。
王蒙《深的湖》:“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再不濟也比‘寬嚴大會’上被歪戴上銬子押走的強!”
《新華月報》1979年第4期:“時運不濟,我們爺兒們淺在這兒啦,外鄉人,是苦命人吶!”
14.猶及、如,比得上。
《紅樓夢》第三回:“已經預備下老太太的晚飯,每年都不肯賞些體面,用過晚飯再過去。果然我們就不濟鳳丫頭了?”
15.通“霽”。雨雪轉晴。
《爾雅·釋天》:“濟謂之霽。”
《史記·宋微子世家》:“曰雨,曰濟。”按,《書·洪範》作“曰雨,曰霽”。
漢王充《論衡·明雩》:“暘濟雨濟之時,人君無事,變復之家,猶名其術。”
16.通“隮(躋)”。登上;到達。
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漢書五·濟隮通》:“‘濟’字本傳同。
《詩》:‘朝隮於西’,又‘南山朝隮’,‘濟’與‘隮’通也。”
《水滸傳》第七四回:“東至日出,西至日沒,兩輪日月,一合乾坤,南及南蠻,北濟幽燕,敢有出來和我爭利物的麽?”
II
j·
ㄐ〡ˇ
〔《廣韻》子禮切,上薺,精。〕
1.古水名。古四瀆之一。
《周禮·夏官·職方氏》、《漢書·地理誌》、《說文》作“泲”,他書作“濟”。包括黃河南北兩部分。
《書·禹貢》:“導沇水,東流為濟,入於河,溢為滎,東出於陶丘北,又東至於菏,又東北會於汶,又北東入於海。”
孔傳:“發源為沇,流去為濟,在溫西北平地。”
三國魏阮籍《東平賦》:“其外有濁河縈其溏,清濟盪其樊。”
清戴名世《〈齊謳集〉自序》:“戊辰己巳之間,自燕踰濟,遊於渤海之濱,遍歷齊魯之境。”
2.古水名。發源於河北省贊皇縣南,東流經高邑縣南,至寧晉縣南,註入泜水。
《漢書·地理誌上》:“常山郡……房子,贊皇山,濟水所出,東至廮陶入泜。”
3.見“濟濟”。
4.通“擠”。排斥;廢棄。
《國語·晉語四》:“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相濟也,異德之故也。”
韋昭註:“濟當為‘擠’,擠,滅也。”
《管子·大匡》:“受君令而不改,奉所立而不濟,是吾義也。”
《呂氏春秋·離俗》:“吾聞之君子:濟人於患,必離其難,疾驅而從之,亦死而不反。”
高誘註:“濟,入也。”
楊樹達《積微居讀書記·呂氏春秋·離俗》:“‘濟’當讀為‘擠’。
《說文·手部》雲:‘擠,排也。’謂推排人於患也。”
5.過濾。
III
qí
ㄑ〡ˊ
〔《集韻》前西切,平齊,從。〕
通“齊”。
1.莊敬。
《國語·晉語五》:“今陽子之貌濟,其言匱,非其實也。”
俞樾《群經平議·國語二》:“濟當為齊……齊有莊敬之義。
《廣雅·釋訓》曰:‘濟濟,敬也。’蓋‘濟’義與‘齊’義通。‘陽子之貌濟,其言匱。’謂陽子之貌,雖若莊敬而其言則匱也。”
宋王安石《答楊忱書》:“然尚有其貌濟其言匱,其言濟其實匱者,非天下之至察,何與焉。”
2.整治,使整齊。
銀雀山漢墓竹簡《孫子兵法·行軍》:“故合之以交,濟之以……行,以教其民者,民服。”整理小組註:“十一家本作‘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
阅读:1701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