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
步字的筆畫:7畫;
bù
ㄅㄨˋ
〔《廣韻》薄故切,去暮,並。〕
1.步行,用腳走。
《書·召誥》:“王朝步自周,則至於豐。”
鄭玄註:“步,行也。”
漢班固《西都賦》:“降周流以徬徨,步甬道以縈紆。”
宋周密《癸辛雜識前集·王小官人》:“遇肆輒飲,已而大醉,幾不能步。”
《儒林外史》第十四回:“馬二先生步了進去。”
郭沫若《電火光中》二:“我步進了街頭的一家畫館。”
2.一次舉足為跬,兩次舉足為步。
《禮記·祭義》:“故君子頃步而不敢忘孝也。”
鄭玄註:“頃當為跬。一舉足為跬,再舉足為步。”
《孟子·梁惠王上》:“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
唐韓愈《記宜城驛》:“井東北數十步有楚昭王廟。”
3.泛指腳步。
漢張衡《東京賦》:“行不變玉,駕不亂步。”
曹禺《北京人》第三幕:“江泰跨進通大客廳的門檻一步,又匆匆回來。”
4.以腳步測量遠近。
《山海經·海外東經》:“帝命豎亥步自東極至於西極。”
晉王彪之《井賦》:“步土脈,測水泉,方欄結,轆轤懸。”
宋沈括《夢溪筆談·官政一》:“其城不甚厚,但馬面極長且密。予親使人步之,馬面皆長四丈,相去六七丈。”
李準《不能走那條路》:“[他]想步步看這塊地究竟還有二畝四分沒有。”
5.指天文、曆法方面的測量計算。參見“步天”、“步晷”、“步曆”。
6.踏。
唐孟浩然《白雲先生王迥見訪》詩:“手持白羽扇,腳步青芒履。”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摺:“若不是襯殘紅芳逕軟,怎顯得步香塵底樣兒淺。”
7.追隨前人的步子走;跟隨。
歐陽予倩《李秀成》第五幕:“我的的確確認識李秀成,我步著他,的的確確上了這個山。”
8.尋覓。
《後漢書·郅惲傳》:“敬曰:‘吾足矣。初從生步重華於南野,謂來歸為松子,今幸得全軀樹類……吾年耄矣,安得從子?’”李賢註:“步猶尋也。”
唐韓愈《奉和劉給事三堂二十一詠·渚亭》:“自有人知處,那無步往蹤。”
9.用同“埠”。水邊停船處。
北魏酈道元《水經註·贛水》:“又東北逕王步。步側有城,雲是孫奮為齊王鎮此城之渚,今謂之王步,蓋齊王之渚步也。”
唐柳宗元《永州鐵爐步誌》:“江之滸,凡舟可縻而上下者曰步。
永州北郭有步,曰鐵爐步。”
劉大白《西渡錢塘江》詩:“渡--渡--渡,剛到江船步,雨顆大如珠。”
10.時運,命運。參見“國步”。
11.階段;境地。
張天翼《清明時節》:“第二步就討論那天該找誰來幫忙。”如:不幸落到這一步。
12.古長度單位。歷代定制的實際長度不一。
周代以八尺為步,秦代以六尺為步,舊制以營造尺五尺為步。參閱清俞正燮《癸巳存稿·畝制》。
13.指步兵。
《後漢書·段熲傳》:“今若以騎五千,步萬人,車三千兩,三冬二夏,足以破定。”
唐韓愈《唐故檢校尚書劉公墓誌銘》:“明日,領騎、步十餘,抵全義營。”
《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三年》:“瑜復見權曰:‘諸人徒見操書言水、步八十萬而各恐懾,不復料其虛實。’”
14.通“酺”。災害之神名。
《周禮·夏官·校人》:“冬祭馬步,獻馬講馭夫。”
鄭玄註:“馬步,神為災害馬者。”
賈公彥疏:“步與酺字異音義同。”一說“步”當讀如它,馬步為習馬之道。見孫詒讓正義。
15.參見“步叉”。
16.姓。
三國吳有步騭。見《三國誌》本傳。
阅读:3068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