苞桑
1.桑樹之本。
《易·否》:“其亡其亡,繫於苞桑。”
孔穎達疏:“苞,本也。凡物繫於桑之苞本,則牢固也。”
《南史·宋紀上·武帝》:“若乃草昧經綸,化融於歲計,扶危靜亂,道固於苞桑。”
康有為《上清帝第二書》:“民心固結,國勢自繫於苞桑矣。”
2.比喻牢固的根基;根深柢固。
唐歐陽詹《吊漢武帝文》:“已臨隧炭,幾絕苞桑。”
宋邵伯溫《聞見前錄》卷十九:“或覆餗而終焉,或苞桑而振者。”
清黃宗羲《子劉子行狀》:“除此三大釁,而國家苞桑之業,已在世世。”
3.《易·否》:“其亡其亡,繫於苞桑。”
孔穎達疏:“若能其亡其亡,以自戒慎,則有繫於苞桑之固,無傾危也。”後因用“苞桑”指帝王能經常思危而不自安,國家就能鞏固。
《後漢書·吳漢蓋延等傳論》:“光武審《黃石》,存苞桑,閉玉門以謝西域之質,卑詞幣以禮匈奴之使,其意防蓋已弘深。”
李賢註:“言聖人居天位,不可以安,常自危懼,乃是繫於苞桑也。”
宋黃庭堅《書磨崖碑後》詩:“明皇不作苞桑計,顛倒四海由祿兒。”
《三國演義》第十三回:“人君當守‘苞桑’戒,太阿誰執全綱紀。”
4.叢生的桑樹。
《詩·唐風·鴇羽》:“肅肅鴇行,集於苞桑。”
阅读:887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