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
重字的筆畫:9畫;
I
zhòng
ㄓㄨㄥˋ
〔《廣韻》柱用切,去用,澄。〕
〔《廣韻》直隴切,上腫,澄。〕
1.重量;分量。
《墨子·雜守》:“重五斤已上諸林木,渥水中無過一茷。”
漢桓寬《鹽鐵論·刑德》:“千鈞之重,人不輕舉。”
宋沈括《夢溪筆談·神奇》:“其大如拳,一頭微銳,色如鐵,重亦如之。”
周啟範《寧波的海鮮·妹齡雞》:“這種雞,生來小巧玲瓏,活潑可愛,養大了也不會重逾一斤。”
2.分量重。與“輕”相對。
《書·大禹謨》:“罪疑惟輕,功疑惟重。”
《孟子·梁惠王上》:“權,然後知輕重。”
北周庾信《謹贈司寇淮南公》詩:“寒谷梨應重,秋林栗更肥。”
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二五章:“話少,意思是很重的。”
3.繁重;沈重。
《韓詩外傳》卷一:“任重道遠者,不擇地而息。”
巴金《春》十八:“他覺得頭很重,臉也在發燒。”
4.重要;緊要。
《孟子·告子下》:“任人有問屋廬子曰:‘禮與食孰重?’曰:‘禮重。’”南朝梁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方城、漢池,南顧莫重。”
明沈德符《野獲編·宮闈·憲宗廢後》:“禮部具榜曉諭京城內外大小官民之家,素有家法女子,年十五至十八者,令其父母送來親閱。時去睿皇升遐纔五旬,而遽下此詔,蓋宗祧之計重也。”
5.莊重;穩重。
《論語·學而》:“君子不重則不威。”
《荀子·議兵》:“徙舉進退,欲安以重,欲疾以速。”
唐韓愈《祭竇司業文》:“魁然厚重,長者之風。”
6.慎重;謹慎。
《荀子·議兵》:“重用兵者強,輕用兵者弱。”
漢司馬遷《報任安書》:“古人所以重施刑於大夫者,殆為此也。”
《東觀漢記·沈豐傳》:“﹝豐﹞為政慎刑重殺。”
唐劉肅《大唐新語·極諫》:“兵者兇器,戰者危事,故聖王重行之也。”
7.引申為不輕易,難。
《管子·立政》:“勸勉百姓,使力作毋偷,懷樂家室,重去鄉裏,鄉師之事也。”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方今田時,重煩百姓。”
司馬貞索隱:“重猶難也。”
8.看重;重視。
《墨子·親士》:“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則喑,遠臣則吟,怨結於民心,諂諛在側,善議障塞,則國危矣。”
《史記·酷吏列傳》:“太後聞之,賜都金百斤,由此重郅都。”
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則古人賤尺璧而重寸陰,懼乎時之過已。”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九:“直到近來,把這事越重了。”
9.引申為珍惜;吝惜。
《史記·陳丞相世家》:“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漢書·季布欒布田叔傳贊》:“賢者誠重其死。”
10.崇尚;推崇。
《禮記·緇衣》:“臣儀行,不重辭。”
鄭玄註:“重,猶尚也。”
孔穎達疏;“為臣之法,不尚虛華之辭。”
唐白居易《長恨歌》:“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五:“承平日,甚重宮觀。
宣和中,晁以道知成州,有請,吏部報雲:‘照會本官,歷任已曾住宮觀,不合再有陳乞。’遂致仕而歸。”
11.昂貴;價高。
《管子·乘馬數》:“彼物輕則見泄,重則見射。”
《文選·張協〈雜詩〉之十》:“尺燼重尋桂,紅粒貴瑤瓊。”
李善註:“《戰國策》……楚國食貴於玉,薪貴於桂。”
清顧炎武《錢法論》:“然至於今,物日重,錢日輕,盜鑄雲起,而上所操以衡萬物之權,至於不得用。”
12.尊;尊貴。
《墨子·天誌下》:“我未嘗聞天之禱祈福於天子也,吾以此知天之重且貴於天子也。”
《史記·高祖本紀》:“沛中豪桀吏聞令有重客,皆往賀。”
唐杜甫《哭長孫侍禦》詩:“道為詩書重,名因賦頌雄。”
13.指尊敬、敬重。
宋範仲淹《送徐登山人》詩:“重君愛詩書,孜孜不知老。”
14.擔當;負責。
《左傳·昭公五年》:“既獲姻親,又欲恥之,以召寇讎,備之若何,誰其重此?”俞樾《群經平議·春秋左傳三》:“重猶任也……重與任義本相因,故亦得相通。‘誰其重此’即‘誰其任此’,言誰任其咎也。”
15.指重任。
《孟子·萬章上》:“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湯而說之以伐夏救民。”
宋王安石《戶部郎中贈諫議大夫曾公墓誌銘》:“始公自任以當世之重也,雖人望公則亦然。”
清嚴如熤《三省邊防備覽》:“任邊防之重者,不可不隨時占候也。”
16.指權力;權勢。
《荀子·致士》:“自古及今,未有二隆爭重而能長久者。”
《商君書·修權》:“今亂世之君臣,區區然皆擅一國之利,而管一官之重,以便其私,此國之所以危也。”
《漢書·王莽傳上》:“當是時,宮亡儲主,董賢據重。”
17.威重;威望。
《史記·汲鄭列傳》:“吾徒得君之重,臥而治之。”
《漢書·天文誌》:“凡五星所聚宿,其國王天下:從歲以義,從熒惑以禮,從填以重,從太白以兵,從辰以法。”
顏師古註引韋昭曰:“謂以威重得。”
18.增,加重。
《左傳·宣公十二年》:“今天或者大警晉也,而又殺林父以重楚勝,其無乃久不競乎?”
《史記·孝文本紀》:“今縱不能博求天下賢聖有德之人而禪天下焉,而曰豫建太子,是重吾不德也。”
宋徐鉉《贈維揚故人》詩:“一事無成空放逐,故人相見重淒涼。”
19.濃厚;濃重。
《呂氏春秋·盡數》:“味無以烈味重酒。”
高誘註:“重,酒厚也。”
唐駱賓王《在獄詠蟬》:“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沈。”
宋林逋《湖樓晚望》詩:“夕寒山翠重,秋淨雁行高。”
宋蘇庠《菩薩蠻·自宜興還西岡作》詞:“江南鶗鴃夢,山色朝來重。”
20.指酣沈。
宋程垓《愁倚欄》詞:“昨夜酒多春睡重,莫驚他。”
21.重濁。
《陳書·周鐵虎傳》:“語音傖重,膂力過人。”
元薩都剌《過高郵射陽湖雜詠》之四:“雨濕鼓聲重,風勻湖面平。”
楊朔《三千裏江山》第五段:“洞子裏黑的不透半點縫,氣也變重了,喘的怪不順溜。”
22.猶大。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仇隙》:“王右軍素輕藍田。”
藍田晚節論譽轉重,右軍尤不平。
唐白居易《兇宅》詩:“權重持難久,位高勢易窮。”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二部六:“杜善人的禿頭冒出汗珠子,人多勢重,他害怕了。”
23.嚴肅;嚴明。
清俞正燮《癸巳類稿·韓文靖公事輯》:“喪師者獲全,則行陣解體,請行顯戮,以重軍威。”
《續資治通鑒·元明宗天曆二年》:“風紀重則貪墨懼。”
24.輜重。指軍中載物之車。
《左傳·宣公十二年》:“楚重至於邲。”
杜預註:“重,輜重也。”
孔穎達疏:“輜重,載物之車也。”
《左傳·襄公十年》:“孟氏之臣秦堇父輦重如役。”
杜預註:“步挽重車以從師。”
孔穎達疏:“重者,車名也。載物必重,謂之重。”
《漢書·陳湯傳》:“從後與漢軍相及,頗寇盜後重。”
顏師古註:“重,謂輜重也。”
25.指死刑。
《後漢書·陳寵傳》:“漢舊事斷獄報重,常盡三冬之月,是時帝始改用冬初十月而已。”
李賢註:“重,死刑也。”參見“重罪”。
26.謂宗法社會嫡長子之大宗繼承權。
《儀禮·喪服》:“受重者,必以尊服服之。”
《墨子·號令》:“四面四門之將,必選擇之有功勞之臣,及死事之後重者。”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堯舜不擅移湯武不專殺》:“今父有以重予子,子不敢擅與他人,人心皆然。”
唐韓愈《順宗實錄二》:“主器之重,歸於長子。”
27.副詞。表示程度深,相當於“極”、“甚”。
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五名五恭》:“重柔之兵,則躁而恐之,振而捅之,出則擊之,不出則回之。”
《呂氏春秋·悔過》:“今行數千裏,又絕諸侯之地以襲國,臣不知其可也,君其重圖之。”
高誘註:“重,深。”
漢司馬遷《報任安書》:“李陵既生降,隤其家聲,而僕又佴之蠶室,重為天下觀笑。”
唐白居易《渭村雨歸》詩:“復茲夕陰起,野思重蕭條。”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連城》:“史乃設筵招生,以千金列幾上,曰:‘重負大德,請以相報。’”
28.指音強。參見“重音”、“重讀”。
29.通“湩”。乳汁。參見“重酪”。
30.通“腫”。
《詩·小雅·無將大車》:“無思百憂,祇自重兮。”
馬瑞辰通釋:“重之言腫也。
《說文》:‘瘤,腫也。’又曰:‘痤,小腫也。’成公六年《左傳》:‘於是有沈溺重膇之疾。’杜註:‘重膇,足腫。’此腫通作‘重’之證。腫亦為病,與‘祇自疧兮’同義。”
《左傳·成公六年》:“郇、瑕氏土薄水淺,其惡易覯……於是乎有沈溺重膇之疾。”
楊伯峻註:“重,即今‘腫’字。”
31.通“動”。
《左傳·僖公十五年》:“且晉人慼憂以重我,天地以要我。”
馬王堆漢墓帛書乙本《老子·道經》:“女(安)以重(動)之,徐生。”
《管子·輕重丁》:“地重投之哉兆。”
郭沫若等集校:“‘重’乃‘動’之假字,金文每以‘童’字為‘動’,又‘投’乃‘疫’之壞字。”
II
chóng
ㄔㄨㄥˊ
〔《廣韻》直容切,平鍾,澄。〕
“緟”的今字。
1.重叠;重複。
《易·坎》:“習坎,重險也。”
孔穎達疏:“兩坎相重,謂之重險。”
《易·繫辭下》:“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梁元帝十二歲﹞率意自讀史書,一日二十卷,既未師受,或不識一字,或不解一語,要自重之,不知厭倦。”
宋陸遊《遊山西村》詩:“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紅樓夢》第二九回:“昨兒還為這箇起了誓呢,今兒你到底兒又重我一句;我就‘天誅地滅’,你又有什麽益處呢?”
2.多;過分。
《左傳·成公二年》:“重器備,槨有四阿,棺有翰檜。”
杜預註:“重,猶多也。”
《呂氏春秋·去私》:“黃帝言曰:‘聲禁重,色禁重。’”畢沅校正引《黃氏日抄》:“此禁聲色太過耳。”
《文選·張衡〈東京賦〉》:“於時蒸民,罔敢或貳,其取威也重矣。”
薛綜註:“重,猶多也。”
3.兩個。
《詩·魯頌·閟宮》:“朱英綠縢,二矛重弓。”
鄭玄箋:“二矛重弓,備折壞也。”
高亨註:“重弓,每個戰士帶兩張弓。”
《墨子·節用中》:“黍稷不二,羹胾不重。”
4.副詞。表示動作行為的重複,相當於“再”、“又”、“重新”。
《左傳·昭公十年》:“叔向辭之曰:‘……孤斬焉在衰絰之中,其以嘉服見,則喪禮未畢,其以喪服見,是重受弔也。大夫將若之何?’”南朝宋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陳琳》:“復睹東都輝,重見漢朝則。”
唐韓愈《順宗實錄一》:“況大行皇帝酌於故實,重下遺詔。”
宋陸遊《婕妤怨》詩:“永巷雖放棄,猶慮重謗傷。”
毛澤東《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詞:“久有淩雲誌,重上井岡山。”
5.指重逢,,重新團圓。
南唐李煜《烏夜啼》詞:“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
6.加上,表示更進一層。
《楚辭·離騷》:“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脩能。”
唐柳宗元《送薛存義之任序》:“吾賤且辱,不得與考績幽明之說;於其往也,故賞以酒肉而重之以辭。”
宋嶽珂《桯史·淳熙內禪頌》:“蓋帝王之世,以詩頌為一件最緊切事,專設採詩之官,以搜求之,重以其時,教養有方,人人能文。”
7.古代錢筮法的術語。以三錢擲之,俱背為重。
清淩廷堪《禮經釋例·雜例》“凡筮,士坐筮,卿大夫立筮”:“此即京氏《易》。
項氏安世曰:‘以京《易》考之,世所傳“火珠林”者,即其法也。以三錢擲之,兩背一面為拆,兩面一背為單,俱面為交,俱背為重。’”
8.量詞。層;道。
《莊子·天下》:“天下棺槨七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
《百喻經·三重樓喻》:“木匠答言:‘無有是事。何有不作最下重屋,而得造彼第一之屋?不造第二,雲何得造第三重屋?’”宋楊萬裏《萬花川谷海棠盛開進退格》:“天開錦幄三千丈,日透紅粧一萬重。”
魯迅《三閑集·無聲的中國》:“近來還有一種說法……所以不如用淺顯的文言來作新思想的文章.,可以少招一重反對。”
9.量詞。種;件。
《書·顧命》:“越玉五重。”
五代齊己《東林寄別修睦上人》詩:“囊中自欠詩千首,身外誰知事幾重。”
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關於太炎先生二三事》:“然而知道這一重公案者,恐怕也已經不多了。”
10.量詞。階,級。
《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二十五年》:“甲寅,金詔:‘內外大小官覃遷一重。’”
11.倍。
《逸周書·文傳》:“生十殺一者物十重,生一殺十者物頓空。十重者王,頓空者亡。”
孔晁註:“生多到重,生少到空。”
《墨子·非攻上》:“若以此說,往殺十人,十重不義,必有十死罪矣;殺百人,百重不義,必有百死罪矣。”
12.古代喪禮指在木主未及雕製之前代以受祭的木。
《儀禮·士喪禮》:“重,木刊鑿之。甸人置重於中庭。”
鄭玄註:“木也,縣物焉曰重。刊,斮治,鑿之為縣簪孔也。士重,木長三尺。”
《禮記·檀弓下》:“重,主道也。”
鄭玄註:“始死未作主,以重主其神也。”
《釋名·釋喪制》:“重,死者之資重也。含餘米以為粥,投之甕而懸之。比葬未作主,權以重主其神也。”
《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丙寅,瘞欽宗重於招賢寺,立虞主。”
13.懷孕。
《詩·大雅·大明》“大任有身”毛傳:“身,重也。”
鄭玄箋:“重謂懷孕也。”
漢劉向《列女傳·楚考李後》:“李園女弟,發跡春申。
考烈無子,果得納身。知重而入,遂得為嗣。”參見“重身”。
14.連累;牽連。
《老子》:“是以聖人處上而人不重,處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漢書·荊燕吳傳贊》:“劉澤發於田生,權激呂氏,然卒南面稱孤者三世。事發相重,豈不危哉!”顏師古註:“重猶累也。”
15.深(指距離)。參見“重淵”、“重澗”。
16.姓。
漢有重異。見《後漢書·耿弇傳》。
III
tóng
ㄊㄨㄥˊ
〔《正字通》徒紅切〕
1.通“穜”。先種後熟的穀物。
《詩·豳風·七月》:“黍稷重穋,禾麻菽麥。”
毛傳:“後熟曰重,先熟曰穋。”
陸德明釋文:“重,直容反。註同,先種後熟曰重。又作種,音同。
《說文》雲:禾邊作重,是重穋之字;禾邊作童,是種蓺之字。今人亂之已久。”
2.通“童”。兒童。
《禮記·檀弓下》:“與其鄰重汪踦往,皆死焉。”
鄭玄註:“重,皆當為童。童,未冠者之稱,姓汪名踦。”
3.通“童”。見“重童”。
阅读:5922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