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義廉恥
【成語】:禮義廉恥
【拼音】:lǐ yì lián chǐ
【解釋】:古人認為禮定貴賤尊卑,義為行動準繩,廉為廉潔方正,恥為有知恥之心。指封建社會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範。
【出處】:《管子·牧民》:“何謂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
【示例】:古之賢君必厲士氣,當務求難合自重之士,以養成~之風。 ★宋·蘇軾《乞錄用鄭俠王斿狀》
【反義詞】:
【英文】:sense of propriety,justice,honesty and honor
1.《管子·牧民》:“國有四維……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踰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
《管子·立政九敗解》:“然則禮義廉恥不立,人君無以自守也。”
郭沫若《虎符》第三幕:“滿嘴的禮義廉恥,一肚皮雞鳴狗盜。”
2.古代提倡的四種道德規範。認為是治國之四綱。亦稱“四維”。
《管子·牧民》:“國有四維……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踰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
《管子·立政九敗解》:“然則禮義廉恥不立,人君無以自守也。”
郭沫若《虎符》第三幕:“滿嘴的禮義廉恥,一肚皮雞鳴狗盜。”
阅读:6414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