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
染字的筆畫:9畫;
r·n
ㄖㄢˇ
〔《廣韻》而琰切,上琰,日。〕
〔《廣韻》而豔切,去豔,日。〕
1.用染料著色。
《周禮·天官·染人》:“染人,掌染絲帛。”
《墨子·所染》:“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隱秀》:“潤色取美,譬繒帛之染朱綠。”
唐王建《江陵使至汝州》詩:“日暮數峰青似染,商人說是汝州山。”
明陳繼儒《群碎錄》:“黃帝觀翬翟草木之華,乃染五采為文章。”
毛澤東《沁園春·長沙》詞:“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2.指所染的顏色。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三:“莆田余懷,流寓金陵,文詞悽麗……與杜濬、白仲調齊名,時號‘余杜白’。卒後,長洲尤侗弔之曰:‘贏得人呼魚肚白,夜臺同哭黨人碑。’‘魚肚白’,金陵市語,染名也。”
3.用筆書寫或描繪渲染。
唐蔣防《霍小玉傳》:“生(李益)素多才思,援筆成章,引諭山河,指誠日月,句句懇切,聞之動人。染畢,命藏於寶篋之內。”
宋王禹偁《求致仕第一表》:“將染乞骸之疏,猶馳就日之魂。”
元夏文彥《圖繪寶鑒·六法三品》:“筆墨超絕,傅染得宜。”
清朱錫《幽夢續影》:“雨窗作畫,筆端便染煙雲;雪夜哦詩,紙上如灑冰霰。”
4.熏染;影響。
《書·胤征》:“舊染汙俗,鹹與維新。”
《墨子·所染》:“舜染於許由、伯陽、湯染於伊尹、仲虺。”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時序》:“故知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繫乎時序。”
唐柳宗元《與呂道州溫論非國語書》:“吾自得友君子,而後知中庸之門戶階室,漸染砥礪,幾乎道真。”
5.指所沾染的習俗。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指瑕》:“斯實情訛之所變,文澆之致弊。而宋來才英,未之或改,舊染成俗,非一朝也。”
6.沾染;汙染。
三國魏嵇康《太師箴》:“謏言順耳,染德生患。”
唐張籍《江村行》:“耕場磷磷在水底,短衣半染蘆中泥。”
明湯顯祖《紫釵記·春日言懷》:“你染袍衣,京路塵;望桃花,春水津。”
郭小川《楠竹歌》:“一身光潔,不教塵土染青枝。”
7.傳染,感染。多用於疾、疫。
《晉書·孝友傳·庾袞》:“守人所不能守,行人所不能行,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始疑疫癘之不相染也。”
《醒世恒言·李玉英獄中訟冤》:“不想何氏自產月英之後,便染了個虛怯癥候,不上半年,嗚呼哀哉。”
魯迅《二心集·關於小說題材的通信》:“接到來信後,未及回答,就染了流行性感冒……近幾天總算好起來了。”
8.牽連;連累。
《後漢書·皇後紀上·光武郭皇後》:“嵩(郭嵩)卒,追坐染楚王英事,國廢。”
《北史·恩幸傳·抱嶷》:“﹝嶷﹞幼時,隴東人張乾王反,家染其逆。”
明馮夢龍《智囊補·上智·程伯淳》:“懷素敗,多引名士,或欲因是染公,竟以尋求無跡而止。”
《清朝野史大觀·清人逸事·公卿大僚惑於左道》:“皆依左道律,大僚多連染降黜。”
9.指誣陷。
唐韓愈《司徒兼侍中中書令贈太尉許國公神道碑銘》:“二寇患公(許國公)居閒,為己不利,卑身佞辭,求與公好,薦女請昏,使日月至,既不可得,則飛謀釣謗,以閒染我公。”
10.猶言染指。插手,參與。
《後漢書·宦者傳論》:“推情未鑒其敝,即事易以取信,加漸染朝事,頗識典物。”參見“染指”。
11.蘸。
12.謂熟,熟悉。
《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八:“一日有一個客人來嫖宿飲酒,見了莫大姐,目不轉瞬,隻管上下瞧覷。
莫大姐也覺有些面染,兩下疑惑。”
13.指男女性關係。
《警世通言·小夫人金錢贈年少》:“隻因小夫人生前甚有張勝的心,死後猶然相從。虧殺張勝立心至誠,到底不曾有染。”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五》:“眾言兒女戲嬉,實無所染。”
《三俠五義》第七十回:“且說碧蟾素日原與家人進寶有染,今將她鎖禁在後花園空房,不但不能捱餓,反倒遂了二人私欲。”
14.引申謂受孕。
明賈仲名《金安壽》第四摺:“我靈光回閬苑,他慧性到蓬萊,當日個染了凡胎,誰承望填還這場債。”
15.豆豉醬。
《呂氏春秋·當務》:“一人曰:‘子肉也,我肉也,尚胡革求肉而為?’於是具染而已。因抽刀而相啖,至死而止。”
高誘註:“染,豉醬也。”
16.姓。
晉有染閔。也寫作冉閔。
阅读:2104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