謁
簡體謁字的筆畫:11畫;繁體謁字筆畫:16畫。
(謁,謁)
yè
〡ㄝˋ
〔《廣韻》於歇切,入月,影。〕
1.稟告;陳說。
《禮記·月令》:“﹝孟春之月﹞先立春三日,太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春。’”鄭玄註:“謁,告也。”
《史記·蘇秦列傳》:“臣聞明王務聞其過,不欲聞其善,臣謂謁王之過。”
2.指告發。
《韓非子·五蠹》:“楚之有直躬,其父竊羊而謁之吏。”參見“謁過”。
3.請;請求。
《左傳·昭公十六年》:“宣子謁諸鄭伯。”
杜預註:“謁,請也。”
《後漢書·廉範傳》:“隴西太守鄧融備禮謁範為功曹。”
《新唐書·鄭珣傳》:“性嚴重少言,未嘗以私託人,而人亦不敢謁以私。”
明歸有光《〈戴楚望集〉序》:“楚望之子樞,裒其平生所為文百卷,謁予為序。”
4.晉見;拜見。
《史記·範雎蔡澤列傳》:“唯雎亦得謁,雎請為君見於張君。”
元關漢卿《單刀會》第三摺:“一年三謁臥龍岡,卻又早鼎分三足漢家邦。”
清孫枝蔚《禪客》詩:“得與贊公成二老,懶隨貞白謁三峰。”徐特立《致張敬堯的公開信》:“越日往謁張伯濟,詰其不應者四事。”
5.特指臣子朝見的一種禮節。
《後漢書·逸民傳·周黨》:“及陛見帝廷,黨不以禮屈,伏而不謁,偃蹇驕悍。”
《朱子語類》卷一三四:“範升劾周黨‘伏而不謁’。謁,不知是何禮數。”
6.名刺。
《史記·高祖本紀》:“高祖為亭長,素易諸吏,乃紿為謁曰:‘賀錢萬’,實不持一錢。”
司馬貞索隱:“謁,謂以劄書姓名,若今之通刺,而兼載錢穀也。”
《後漢書·孔融傳》:“楊賜遣融奉謁賀進,不時通,融即奪謁還府,投劾而去。”
宋劉攽《賀知府某侍讀啟》:“向者叨被詔除,出分郡組,治任戒道,懷謁詣辭。”
元黃溍《送周明府詩序》:“先是為政者,務以平易近民,或奉贄納謁以身通,皆弗之拒,習為故常,人不訝也。”
7.掌管引進謁見者的近侍。
《新唐書·李訓傳贊》:“文宗偃然倚之成功,卒為閹謁所乘。”
8.姓。
漢有謁煥。見《後漢書·方術傳上·廖扶》。
阅读:1076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