蜚
蜚字的筆畫:14畫;
I
fěi
ㄈㄟˇ
〔《廣韻》府尾切,上尾,非。〕
〔《廣韻》扶沸切,去未,奉。〕
1.一種小飛蟲,形橢圓,發惡臭,食稻花為害。一說即負蠜。
《左傳·隱公元年》:“有蜚。不為災,亦不書。”
《漢書·劉向傳》:“五石隕墜,六鶂退飛,多麋,有蜮、蜚,鴝鵒來巢者,皆一見。”
顏師古註:“蜚,負蠜也。”
清俞正燮《癸巳存稿·反切證義》:“負蠜為蜚,不聿為筆。”
2.傳說中的災獸。
《山海經·東山經》:“又東二百裏,曰太山,上多金玉、楨木。有獸焉,其狀如牛而白首,一目而蛇尾,其名曰蜚。行水則竭,行草則死,見則天下大疫。”
晉郭璞《山海經圖贊·蜚》:“蜚則災獸,跂踵厲深。”
3.見“蜚蠊”。
II
fēi
ㄈㄟ
〔《集韻》匪微切,平微,非。〕
通“飛”。
阅读:1243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