瀾
簡體瀾字的筆畫:15畫;繁體瀾字筆畫:20畫。
(瀾,瀾)
I
lán
ㄌㄢˊ
〔《廣韻》落幹切,平寒,來。〕
〔《廣韻》郎旰切,去翰,來。〕
亦作“漣”。
1.大波浪。
《孟子·盡心上》:“觀水有術,必觀其瀾。”
趙岐註:“瀾,水中大波也。”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序誌》:“並未能振葉以尋根,觀瀾而索源。”
唐韓愈《進學解》:“障百川而東之,迴狂瀾於既倒。”
郭小川《百萬雄師過大江》詩:“長江水,捲巨瀾。”
2.波紋。
《釋名·釋水》:“風行水波成文曰瀾。瀾,連也,波體轉流相及連也。”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隱秀》:“故互體變爻,而化成四象;珠玉潛水,而瀾表方圓。”
範文瀾註:“《藝文類聚》八引《屍子》:‘凡水,其方折者有玉,其圓折者有珠。’”元李泂《留別金門知己》詩:“蒼梧倒影三湘寒,赤城霞氣生微瀾。”
3.興起波瀾。
《文選·宋玉〈神女賦〉》:“望余帷而延視兮,若流波之將瀾。”
李善註:“言舉目延視,精若水波,將成瀾也。”
宋蘇軾《以雙刀遺子由有詩次韻》:“湛然如古井,終歲不復瀾。”
4.同“灡”。淘米水。
《廣雅·釋器》:“泔、潘、瀾也。”
王念孫疏證:“灡與‘瀾’同。”
II
làn
ㄌㄢˋ
〔《廣韻》郎旰切,去翰,來。〕
〔《字彙》郎患切〕
1.見“瀾漫”。
2.見“瀾賤”。
阅读:1455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