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
簡體協字的筆畫:6畫;繁體協字筆畫:8畫。
(協,協)
xié
ㄒ〡ㄝˊ
〔《廣韻》胡頰切,入帖,匣。〕
1.和睦;合作。
《書·湯誓》:“有眾率怠弗協。”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吾兄弟之不協,焉能怨諸侯之不睦?”南朝梁任昉《〈王文憲集〉序》:“宋明帝居蕃,與公母武康公主素不協。”
《新唐書·李適之傳》:“嘗與李林甫爭權不協。”
2.悅服。
《書·微子之命》:“上帝時歆,下民祗協。”
《爾雅·釋詁上》:“悅……協,服也。”
郭璞註:“皆謂喜而服從。”
唐韓愈《奏汴州得嘉禾嘉瓜狀》:“邇無不協,遠無不賓。”
3.調整;調和。
《書·舜典》:“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
孔傳:“合四時之氣節,月之大小,日之甲乙,使齊一也。”
漢馬融《長笛賦》:“夔襄比律,子野協呂。”
三國魏劉劭《人物誌·材能》:“夫一官之任,以一味協五味;一國之政,以無味和五味。”
4.態度溫和。
《管子·弟子職》:“既拚反立,是協是稽。”
於省吾《雙劍誃諸子新證·管子三》:“協稽正承立字為言。謂其反立之容儀協和也。”
5.符合;相同。
《書·舜典》:“曰重華協於帝。”
孔穎達疏:“用此德合於帝堯,與堯俱聖明也。”
《左傳·昭公七年》:“史朝見成子,告之夢,夢協。”
杜預註:“協,合也。”
三國魏何晏《景福殿賦》:“制無細而不協於規景。”
唐蘇鶚《杜陽雜編》卷上:“翰林學士姜公輔屢進嘉謀,深協上意。”
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呂超墓出土吳郡鄭蔓鏡考》:“《墨林快事》以為三金,於義最協。”
6.匯集;匯合。
《周禮·秋官·大行人》:“冬遇以協諸侯之慮。”
鄭玄註:“冬見諸侯則合其慮之異同。”
孫詒讓正義:“謂協合諸侯之誌慮,而辨其異同。”
《國語·周語上》:“夫古者不料民而知其少多,司民協孤終,司商協民姓,司徒協旅,司寇協姦,牧協職,工協革,場協入,廩協出,是則少多死生出入往來者,皆可知也。”
韋昭註:“協,合也……合其名籍以登於王也。”
7.合並;攙和。
《楚辭·天問》:“撰體協脅,鹿何膺之?”遊國恩纂義:“蓋言鹿體軟弱,故其兩脅能駢合也。”
唐馮贄《雲仙雜記·洪兒紙》:“姜澄十歲時,父苦無紙,澄乃燒糠協竹為之,以供父。”
8.聯合。
《左傳·桓公六年》:“彼則懼而協以謀我。”
南朝宋範曄《宦者傳論》:“乘九服之囂怨,協群英之勢力。”
清魏源《聖武記》卷一:“於是遐邇讋忌,知太祖誌不小,遂協而圖我。”
魯迅《致章廷謙》:“蓋在協以謀我矣。”
9.協助。
《晉書·虞溥傳》:“宜崇尚道素,廣開學業,以讚協時雍,光揚盛化。”
清郭孝成《陝西光復記》:“郵部盛宣懷叠電陝撫,令派兵協剿。”
10.清末新軍的編制單位,在鎮之下。三營為一標,兩標一協。相當於後代的旅。
《清會典·兵部一·尚書侍郎職掌》:“標分其治於協、於營、於汛,以慎巡守,備徵調。”
《儒林外史》第四三回:“那本標三營,分防二協,都受他調遣。”
清郭孝成《陝西光復記》:“陝省新軍,本祇混成一協,而其中尚多缺額。”
11.通“挾”。懷藏。
《後漢書·黨錮傳序》:“自武帝以後,崇尚儒學,懷經協術,所在霧會。”
南朝宋謝靈運《酬從弟惠連》詩:“務協華京想,詎存空谷期。”
南朝梁陸倕《石闕銘》:“協彼離心,抗茲同德。”
阅读:1193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