盭
盭字的筆畫:20畫;
lì
ㄌ〡ˋ
〔《廣韻》郎計切,去霽,來。〕
〔《廣韻》練結切,入屑,來。〕
“戾”的古字。
1.屈曲;扭曲。
《呂氏春秋·遇合》:“陳有惡人焉,曰敦洽讎麋……垂眼臨鼻,長肘而盭。”
畢沅校:“盭即戾字。”
陳奇猷校釋:“猶言肘長且曲也。”
《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穹隆雲橈,宛潬膠盭。”
郭璞註:“盭,古戾字。”
《漢書·賈誼傳》:“其有中罪者,聞命而自弛,上不使人頸盭而加之也。”
顏師古註引蘇林曰:“不戾其頸而親加刀鋸也。”
2.暴戾。
唐柳宗元《佩韋賦》:“羽愎心以盭誌兮,首身離而不懲。”參見“盭夫”。
3.乖違;乖謬。
《漢書·張耳陳餘傳贊》:“何鄉者慕用之誠,後相背之盭也!”
《舊唐書·韓愈傳》:“然時有恃才肆意,亦有盭孔孟之旨。”
《宋史·律曆誌一》:“至崇寧中,徽宗任蔡京,信方士‘聲為律自為度’之說,始大盭乎古矣。”
清魏源《孟子年表考》二:“遂使燕齊之事,盭不可理。”
4.通“綟”。原為草名。可染綠。因以指黃綠色。
《後漢書·南匈奴傳》:“詔賜單於冠帶、衣裳、黃金璽、盭緺綬,安車羽蓋,華藻駕駟。”
李賢註:“盭音戾,草名。以戾草染綬,因以為名。”
阅读:982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