鳩形鵠面
【成語】:鳩形鵠面
【拼音】:jiū xíng hú miàn
【解釋】:鳩形:斑鳩的形狀,腹部低陷,胸骨突出;鵠面:黃鵠的面色。形容身體消瘦,面容憔悴。
【出處】:《資治通鑒·梁紀·簡文帝大寶元年》:“死者蔽野,富室無食,皆鳥面鵠形。”
【示例】:日對~之眾,愧無活人手段。 ★清·陸隴其《答沈友聖》
【近義詞】:形容枯槁、面黃肌瘦
【反義詞】:腦滿腸肥、大腹便便
【語法】:作謂語、定語;指人的長相
(鳩形鵠面,鳩形鵠面)
形容人久饑枯瘦之狀。鳩形,謂腹部低陷,胸骨突起。鵠面,謂兩顴瘦削。
清黃景仁《別亦園諸君》詩:“鳩形鵠面忽闌入,不逢唾噦翻遭憐。”
清吳熾昌《客窗閑話續集·某郎中》:“王命開正門,身出迎之,見一披髮尺餘,鳩形鵠面之丐。”
洪深《劫後桃花》八:“那廚房門外,一個鳩形鵠面的衣衫襤褸的少年,立在太陽下,和僕人甲低低講話。”亦省作“鳩鵠”。
清顧彩《庚申春日記所見》詩:“如何催科吏,程限不暫爽,鞭撻鳩鵠民,驅令供軍餉。”
清陸隴其《時務條陳六款》:“勿因不肖之侵欺,而盡掣賢者之肘,則鳩鵠之民,庶有賴矣。”
阅读:1427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