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
簡體預字的筆畫:10畫;繁體預字筆畫:13畫。
(預,預)
yù
ㄩˋ
〔《廣韻》羊洳切,去禦,以。〕
1.事先;事先有準備。
《戰國策·燕策三》:“於是太子預求天下之利匕首。”
漢劉向《說苑·建本》:“時禁於其未發之曰預,因其可之曰時。”
宋蘇軾《奏浙西第一狀》:“臣聞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毛澤東《陝甘寧邊區政府第八路軍後方留守處布告》:“倘有不法之徒,膽敢陰謀搗亂,本府本處言出法隨,勿謂言之不預。”
2.參與;參加。
漢陸賈《新語·資質》:“賢聖或隱於田裏而不預國家之事者,乃觀聽之臣,不明於下。”
《三國演義》第二回:“次日設朝,董太後降旨,封皇子協為陳留王,董重為驃騎將軍,張讓等共預朝政。”
清魏源《聖武記》卷六:“其陪臣來貢,亦輒預上元詩宴。”
3.幹預,過問。
漢荀悅《漢紀·成帝紀一》:“後宮親屬勿預政事,以遠皇甫之類,損女黨之權。”
宋司馬光《論財利疏》:“米鹽靡密之事,皆非朝廷所當預者。”
《宣和遺事》後集:“﹝金主﹞亮叱之曰:‘婦人不當於預政事。’”清吳騫《扶風傳信錄·康熙二十二年正月初四日》:“並勸可覲藏身退密,勿預家事,以盡天年。”
4.關涉;牽連。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指瑕》:“撫訓執握,何預情理。”
《朱子語類》卷一○七:“且如秀才起家貴顯,是自能力學致位,何預祖宗?”清蒲松齡《聊齋誌異·仙人島》:“綠雲解脫而走,回顧曰:‘何預汝事!’”
5.安樂。
唐白居易《和微之詩·和三月三十日四十韻》:“仙亭日登眺,虎丘時遊預。”
阅读:1483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