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之不恭
【成語】:卻之不恭
【拼音】:què zhī bù gōng
【解釋】:卻:推卻。指對別人的邀請、贈與等,如果拒絕接受,就顯得不恭敬。
【示例】:我們覺得~,隻好讓他勞駕。 ★鄒韜奮《經歷·慘淡經營之後》
【近義詞】:盛情難卻、受之有愧
【反義詞】:置之不理
【歇後語】:受之有愧
【語法】:作謂語、賓語;常與“受之有愧”連用
【英文】:it would be impolite to decline
【日文】:辭退するのは失禮(しつれい)である
【法文】:le refuser serait manquer de respect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孟子的學生萬章向孟子請教人際交往的問題,孟子認為對人應該恭敬。萬章說:“一再推卻,拒絕別人的禮物是不恭敬的,為什麽?”孟子說:“高貴的人送東西給你,你如果拒絕就是不恭敬的,因此你應該接受。”
《孟子·萬章下》:“‘卻之卻之為不恭’,何哉?”謂拒絕邀請或饋贈是對別人不恭敬。後多用為接受邀請或饋贈的客套話。
《金瓶梅詞話》第三九回:“小道蒙老爹錯愛,叠受重禮,卻之不恭,受之有愧。”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六回:“你車老爺那麽賞臉,實在是卻之不恭,咱們就同去。”
原非《曹書記買馬》十:“話說到此處,卻之不恭,喜有娘也就叫喜有收下。”
阅读:1719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