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
死字的筆畫:6畫;
s·
ㄙˇ
〔《廣韻》息姊切,上旨,心。〕
1.死亡,生命終止。
《書·康誥》:“暋不畏死,罔弗憝。”
《漢書·郊祀誌上》:“桑榖死。”
唐李商隱《無題》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
2.古代常用以稱年少者或庶民、下級官員的死亡。
《周禮·天官·疾醫》:“死終則各書其所以。”
鄭玄註:“少者曰死,老者曰終。”
《禮記·曲禮下》:“庶人曰死。”
《禮記·檀弓上》:“君子曰終,小人曰死。”
《新唐書·百官誌一》:“自六品達於庶人稱死。”
3.謂為某事或某人而犧牲性命。
《荀子·大略》:“上好富則民死利矣。”
漢桓寬《鹽鐵論·晁錯》:“人臣各死其主,為其國用。”
晉陶潛《詠荊軻》:“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
北魏酈道元《水經註·渭水三》:“杜伯與其友左儒仕宣王,儒無罪見害,杜伯死之。”
4.不顧生命;拚死。
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將義》:“將者不可以不義,不義則不嚴,不嚴則不威,不威則卒弗死。”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二:“隻因﹝嚴蕊﹞死不肯招唐仲友一事,四方之人重他義氣。”
5.死刑;死罪。
《易·中孚》:“君子以議獄緩死。”
孔穎達疏:“緩捨當死之刑也。”
《北齊書·文宣帝紀》:“﹝高洋﹞以皇太子初入東宮,赦畿內及並州死罪已下,餘州死降,徒流以下一皆原免。”
宋王讜《唐語林·夙慧》:“仍給鐵券,特恕十死。”
6.指犯死罪的人。
《漢書·外戚傳上·高祖呂皇後》:“子為王,母為虜,終日舂薄暮,常與死為伍!”顏師古註:“與死罪者為伍也。”
7.死者。
《荀子·大略》:“事生,飾歡也;送死,飾哀也。”
漢桓寬《鹽鐵論·國疾》:“葬死殫家,遣女滿車。”
明馬中錫《中山狼傳》:“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8.殺戮。參見“死生”。
9.敗亡。
《孟子·告子下》:“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趙岐註:“死,亡也。”
《資治通鑒·晉安帝隆安四年》:“苻堅之眾百萬,尚送死淮南;孫恩小賊,敗死入海,何能復出!”
10.絕望。
前蜀杜光庭《虯髯客傳》:“虯髯默然居末坐,見之心死。”
《兒女英雄傳》第一回:“所以這些人寧可考到老,不得這個‘中’字,此心不死。”
11.指蟄伏。
《山海經·南山經》:“﹝柢山﹞有魚焉……其名曰鯥,冬死而夏生。”
郭璞註:“此亦蟄類也。謂之死者,言其蟄無所知如死耳。”
12.止息;消失。
《荀子·大略》:“流言止焉,惡言死焉。”
楊倞註:“死,猶盡也。”
唐陸龜蒙《讀〈襄陽耆舊傳〉因作五百言寄皮襲美》:“又如曉江平,風死波不皺。”
宋蘇舜欽《夜中》詩:“夜分眾諠死,耿耿抱真履。”
清龔自珍《石言》:“芳香亦死。”
13.熄滅。
唐杜甫《宿鑿石浦》詩:“缺月殊未生,青燈死分翳。”
宋陸遊《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詩:“破驛夢回燈欲死,打窗風雨正三更。”
《金瓶梅詞話》第三九回:“那一個,把明燈一口吹死。”
巴金《家》四:“電燈光也死了。黑暗統治著這所大公館。”
14.失去知覺;沒有感應。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湯公》:“忽覺下部熱氣,漸升而上:至股則足死,至腹則股又死。”
《兒女英雄傳》第二十回:“你這東西,睡的怎麽這樣死!”
15.死板;不靈活。
老舍《全家福》:“秀竹,你太死心眼兒了。”
16.完結。
《三國誌平話》卷中:“曹操船上高叫,:‘吾死矣!’”
《紅樓夢》第四六回:“老太太說不給,這事就死了。”
17.阻塞不通。
何永鰲《火焰山上四十天》:“不知從哪裏沖出來幾隻狼,來回地亂竄了一陣,見峒堵死又跑了回去。”如:死胡同。
18.謂不可調和。如:死敵;死對頭。
19.形容極甚。
《漢書·霍光傳》:“今將軍墳墓未乾,盡外我家;反任許史奪我印綬,令人不省死!”元楊文奎《兒女團圓》第三摺:“天生的甚是聰明,父親歡喜死他。”
《紅樓夢》第三五回:“真正的二奶奶的嘴,怕死人。”
20.形容暗淡無光。
唐杜甫《冬到金華山觀因得故拾遺陳公學堂遺跡》詩:“雪嶺日色死,霜鴻有餘哀。”如:死青色;死灰色。
21.詈詞。
清李漁《奈何天·逼嫁》:“有你這樣死媒人,說這樣鬼親事。”
22.通“屍”。
《墨子·兼愛下》:“萬民多有勤苦凍餒,轉死溝壑中者,既已眾矣。”
於省吾《雙劍誃諸子新證·墨子三》:“轉死即轉屍。”
《呂氏春秋·離謂》:“鄭之富人有溺者,人得其死者。”
許維遹集釋引畢沅曰:“死與屍同。”
《漢書·酷吏傳·尹賞》:“安所求子死?桓東少年場。”
顏師古註:“死謂屍也。”
阅读:2869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