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驪得珠
【成語】:探驪得珠
【拼音】:tàn lí dé zhū
【解釋】:驪:古指黑龍。在驪龍的頷下取得寶珠。原指冒大險得大利。後常比喻文章含義深刻,措辭扼要,得到要領。
【出處】:《莊子·列禦寇》:“取石來鍛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淵,而驪龍頷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驪龍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
【示例】:高陽《胡雪巖全傳·煙消雲散》:“我一定說實話,你老兄一開頭就~了。”
【近義詞】:探驪獲珠
【反義詞】:
【英文】:write and bring out important points from a mass of facts as one who plucks a pearl from the black dragon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有人去遊說宋王,宋王一時糊塗相信了他,而且賜他十輛車。這人就驕傲地在莊周面前誇耀,莊周給他講故事:有人在黃河得到一顆驪龍嘴裏的珍珠,他父親說他是趁驪龍睡著時偷到的,讓他把珍珠砸了,以免驪龍來報復
傳說古代有個靠編織蒿草簾為生的人,其子入水,得千金之珠。他對兒子說:這種珠生在九重深淵的驪龍頷下。你一定是趁它睡著摘來的,如果驪龍當時醒過來,你就沒命了。事見《莊子·列禦寇》。後以“探驪得珠”喻應試得第或吟詩作文能抓住關鍵。
清陳其元《庸閑齋筆記·蔣振生書法論》:“其書法論一篇,聚古人大旨於數百言之中,如探驪得珠,覺前賢紛紛議論,均為饒舌矣。”亦省作“探珠”、“探驪”、“探驪珠”。
唐李白《贈丹陽橫山周處士惟長》詩:“抱石恥獻玉,沈泉笑探珠。”
後蜀何光遠《鑒誡錄·四公會》:“白公覽詩曰:‘四人探驪,吾子先獲其珠,所餘鱗甲何用?’三公於是罷唱。”程善之《寄洪棣臣金陵》詩:“傾觴盡醉狂歌呼,興酣題句探驪珠。”
阅读:1990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