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蘩
(蘋蘩,蘋蘩)
1.蘋和蘩。兩種可供食用的水草,古代常用於祭祀。
《左傳·隱公三年》:“蘋蘩薀藻之菜……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
晉左思《蜀都賦》:“雜以薀藻,糅以蘋蘩。”
2.泛指祭品。
唐杜牧《聞開江相國宋下世》詩之二:“月落清湘棹不喧,玉杯瑤瑟奠蘋蘩。”
清方文《宋遺民詠·方韶卿鳳》:“葬之乃祖側,歲時薦蘋蘩。”
3.《詩·召南》有《采蘋》及《采蘩》篇。
《詩·召南·采蘩序》:“《采蘩》,夫人不失職也。夫人可以奉祭祀,則不失職矣。”後以“蘋蘩”借指能遵祭祀之儀或婦職等。
南朝齊謝朓《齊敬皇後哀策文》:“始協德於蘋蘩兮,終配祇而表命。”
明高明《琵琶記·高堂稱壽》:“﹝趙氏五娘﹞德性幽閒,儘可寄蘋蘩之托。”
《平山冷燕》第二回:“閨中弱女,職在蘋蘩,安敢越禮延師以炫名。”
阅读:1475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