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清字的筆畫:11畫;
I
qīng
ㄑ〡ㄥ
〔《廣韻》七情切,平清,清。〕
“請”的被通假字。
1.水明澈。與“濁”相對。
《詩·鄭風·溱洧》:“溱與洧,瀏其清矣。”
三國魏曹植《又贈丁儀王粲》詩:“山岑高無極,涇渭揚濁清。”
唐孟浩然《宿建德江》詩:“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郭沫若《遊西湖》詩:“霞光映波碧,水色入心清。”
2.指其他液體或氣體清澈不渾。
《詩·大雅·鳧鷖》:“爾酒既清,爾殽既馨。”
後蜀鹿虔扆《虞美人》詞:“鎖窗疏透曉風清,象床珍簟冷光輕,水紋平。”
3.指清澈的水。
北魏酈道元《水經註·江水二》:“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
唐岑參《與鄠縣源少府泛渼陂》詩:“清搖縣郭動,碧洗雲山新。”
《清史稿·張文浩傳》:“﹝宣帝﹞劾文浩禦黃壩應閉不閉,五壩應開不開,蓄清過旺,以致潰決。”
4.潔凈,純潔。
《書·堯典下》:“夙夜惟寅,直哉惟清。”
漢張衡《東京賦》:“京室密清,罔有不韙。”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宗經》:“一則情深而不詭,二則風清而不雜。”
唐白居易《相和歌辭·反白頭吟》:“火不熱真玉,蠅不點清冰。”
李劼人《死水微瀾》第五部分七:“不感覺福地之好的,就是鄉下的天多寬,地多大,樹木多茂,草多長,氣息多清!”
5.單一;單純。
漢張衡《舞賦》:“含清哇而吟詠,若離鶤鳴姑耶。”
晉張協《七命》:“若乃追清哇,赴嚴節。”參見“清唱”、“清燉”。
6.高潔。
《論語·公冶長》:“崔子弒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於他邦……子曰:‘清矣。’”
7.引申為稱人的敬詞。參見“清誨”。
8.清越。
晉潘嶽《射雉賦》:“候扇舉而清叫,野聞而應媒。”
唐錢起《宴鬱林觀張道士房》詩:“竹壇秋月冷,山殿夜鐘清。”
元陳孚《真定懷古》詩:“千裏桑麻綠蔭城,萬家燈火筦弦清。”
9.清洗;清除。
晉陸雲《盛德賦》:“泛時雨以清天,灑狂塵以肅地。”
唐劉肅《大唐新語·文章》:“豈不厭艱險,隻思清國讎。”
宋張誌和《點絳唇》詞:“萱草榴花,畫堂永晝風清暑。”
柳青《銅墻鐵壁》第十三章:“敵人又清了幾十家,鍋,風箱都給搗稀爛。”
10.清靜;寂靜;冷清。
馬王堆漢墓帛書甲本《老子·道經》:“(重)為巠(輕)根,清(靜)為趮(躁)君。”
《莊子·天下》:“芴乎若亡,寂乎若清。”
唐杜甫《曉望》詩:“地坼江帆隱,天清木葉聞。”
宋王安石《寄酬曹伯玉因以招之》詩:“清坐苦無公事擾,高談時有故人經。”
茅盾《林家鋪子》四:“時勢不好,市面清得不成話。”
11.清閑;閑暇。
《莊子·在宥》:“必靜必清,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
郭象註:“任其自動,故閒靜而不夭也。”
唐杜甫《江陵節度使陽城郡王新樓成王請嚴侍禦判官賦七字句同作》:“仗鉞褰帷瞻具美,投壺散帙有餘清。”
宋王禹偁《送郝校書從事相州》詩:“提筆從戎別帝鄉,官清兼領校書郎。”
12.清平;太平。
《詩·周頌·維清》:“維清緝熙,文王之典。”
《孟子·萬章下》:“﹝伯夷﹞當紂之時,居北海之濱,以待天下之清也。”
《史記·秦始皇本紀》:“皇帝並宇,兼聽萬事,遠近畢清。”
唐楊巨源《和侯大夫秋原山觀征人回》:“兩河戰罷萬方清,原上軍回識舊營。”
清徐元文《春日閱武召百官詣南苑》詩:“莫以清時忘戰伐,至尊親為挽雕弓。”
13.清明;公正。
《易·豫》:“聖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
《後漢書·黨錮傳·範滂》:“範滂清裁,猶以利刃齒腐朽。”
唐柳宗元《貞符》:“刑輕以清,我肌靡傷。”
14.清廉;清白。
《論語·微子》:“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
《楚辭·招魂》:“朕幼清以廉絜兮,身服義而未沫。”
王逸註:“不求曰清。”
《孟子·萬章下》:“伯夷,聖之清者也。”
晉葛洪《抱樸子·守塉》:“勞則不學清而清至矣。”
唐李商隱《蟬》詩:“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15.治理;清理。
《詩·小雅·黍苗》:“原隰既平,泉流既清。”
毛傳:“水治曰清。”
晉潘嶽《藉田賦》:“乃使甸帥清畿,野廬掃路。”
清錢泳《履園叢話·夢幻·楊貴妃》:“陝西興平令賀文龍,嘗夜夢一女子,明璫靚妝,由儀門直升堂級,訴人侵地而去。後一日,賀出門,經楊貴妃墓,乃悟所夢,為之清界而封樹焉。”
16.使清醒;清醒。
《荀子·天論》:“聖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備其天養,順其天正,以全其天功。”
宋王安石《外廚遺火二絕》之一:“圖書得免同煨燼,卻賴廚人清不眠。”
17.清楚;明白。
《荀子·解蔽》:“凡觀物有疑,中心不定,則外物不清。吾慮不清,則未可定然否也。”
前蜀貫休《懷武昌棲一》詩之一:“病愈囊空後,神清木落初。”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三:“趁心裏清時,打發他去罷。”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二部十八:“給誰幹活要分清。”
18.眼睛明亮,黑白分明。
《詩·齊風·猗嗟》:“猗嗟名兮,美目清兮。”
唐丘光庭《兼明書·美目清兮》:“清者,目中黑白分明,如水之清也。”
宋王安石《贈寶覺》詩:“今朝忽相見,眸子清炯炯。”
19.鮮明。
《山海經·西山經》:“丹木五歲,五色乃清。”
郭璞註:“言光鮮也。”
20.清俊;清秀。
唐杜甫《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詩:“入門高興發,侍立小童清。”
明高啟《青丘子歌》:“青丘子,臞而清,本是五雲閣下之仙卿。”
瞿秋白《餓鄉紀程》二:“我幼時雖有慈母的扶育憐愛;雖有江南的風物,清山秀水……現在都成一夢了。”參見“清長”。
21.清新;清麗。
晉陸雲《與兄平原書》之六:“《漏賦》可謂清工。兄頓作爾多文,而新奇乃爾,真令人怖。”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明詩》:“茂先凝其清,景陽振其麗。”
唐殷璠《河嶽英靈集·李頎》:“頎詩發調既清,修辭亦繡,雜歌鹹善,玄理最長。”
22.謂天氣晴朗。
唐杜甫《重過何氏》詩之二:“雲薄翠微寺,天清皇子陂。”參見“清霽”。
23.寒涼;涼。
《素問·五藏生成篇》:“腰痛,足清,頭痛。”
王冰註:“清,亦冷也。”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通》:“然而主好惡喜怒,乃天之春夏秋冬也,其居煖清寒暑而以變化成功也。”
唐杜甫《端午日賜衣》詩:“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
24.清淡;不濃。
明楊慎《升庵詩話》卷十四:“南人說橄欖回味清甘。”
沙汀《航線》:“他拿食指捋了一下鬍子上的清鼻涕。”
25.結清;清點;了結。
《儒林外史》第六回:“你們各人管的田房、利息,賬目,都連夜攢造清完,先送與我逐細看過,好交與二相公查點。”
《兒女英雄傳》第二三回:“﹝安老爺﹞便忙著商量分撥家人清船價,定車輛,歸箱籠,發行李。”
田野《火燒島》:“衛兵們趕進趕出,把所有的囚徒都關到屋裏,清了一次人數又清一次。”
郭澄清《大刀記》第六章:“姓雒的,一筆清了吧。”
26.盡;完。
漢袁康《越絕書·荊平王內傳》:“﹝子胥﹞乃發其簞飯,清其壺漿而食。”
北魏崔鴻《十六國春秋·後趙·石勒》:“戰於西門,曜軍大清,石堪執曜送之。”
曹禺《北京人》第四幕:“小姐,您剛還了八百,您又欠了兩千,您這樣花去,一輩子也是還不清的。”
27.舊指妓女尚未接客伴宿。
《官場現形記》第十四回:“我們吃了這碗飯,老實說,那裏有什麽清的!我十五歲上跟著我娘到過上海一趟,人家都叫我清倌人。我肚裏好笑。”
28.過濾。
29.指澄去其不純成分。
30.濾去汁滓的甜酒。
《周禮·天官·酒正》:“辨四飲之物:一曰清。”
鄭玄註:“清,謂醴之泲者。”
孫詒讓正義:“以別於五齊之醴為汁滓相將不泲者也。”
31.泛指飲料。
晉張載《登成都白菟樓》詩:“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區。”
32.臭穢。
唐白居易《京兆府新栽蓮》詩:“下有清泥汙,馨香無復全。”
宋蘇軾《次韻答王定國》:“傳聞都下十日雨,清泥沒馬街生魚。”
33.通“青”。綠色或藍色。
《釋名·釋言語》:“清,青也,去濁遠穢色如青也。”
王先謙疏證補:“葉德炯曰:‘清、青古通。’《白虎通·八風》:‘清白者,青芒也。’”朱自清《一封信》:“約莫到了賣花橋邊,我看見那清綠的北固山。”
碧野《富春江畔·釣魚臺》:“釣魚臺在富春江七裏瀧上遊不遠,兩座峭崖聳立江邊。山色清翠,更增添江流的澄碧。”
34.後作“圊”。廁所。
《荀子·王制》:“脩採清,易道路。”
漢應劭《風俗通·怪神·世間多有精物妖怪百端》:“女孫年三四歲亡之,求不能得,二三日乃於清中糞下啼。”
35.五音中的商音。謂蕤賓至應鐘,即十二律中第七律至第十二律。
《禮記·樂記》:“倡和清濁,叠相為經。”
鄭玄註:“清謂蕤賓至應鐘也,濁謂黃鐘至仲呂。”
《淮南子·修務訓》:“聖人見是非,若白墨之於目辨,清濁之於耳聽。”
高誘註:“清,商也。”
晉潘嶽《笙賦》:“惟簧也,能研群聲之清;惟笙也,能摠眾清之林。”
36.語音學術語。發輔音時聲帶不振動。
37.古代哲學用語。指沖和之氣,陰陽調和之氣。
《荀子·解蔽》:“故道之以禮,養之以清。”
楊倞註:“清,謂沖和之氣。”
《淮南子·原道訓》:“聖人守清道而抱雌節。”
高誘註:“清,和靜也。”
38.古邑名。
春秋鄭邑。在今河南省中牟縣西。
《詩·鄭風·清人》:“清人在彭、駟介旁旁。”
39.古邑名。
春秋衛邑。在今山東省東阿縣南東阿舊治西。
《春秋·隱公四年》:“夏,公及宋公遇於清。”
杜預註:“清,衛邑,濟北東阿縣有清亭。”
40.古邑名。
春秋晉邑。一名清原。在今山西省稷山縣東南。
《左傳·宣公十三年》:“秋,赤狄伐晉,及清。”
41.古邑名。
春秋齊邑。在今山東省聊城市西。
《左傳·成公十七年》:“﹝齊﹞使國勝告難於晉,待命於清。”
杜預註:“清,陽平樂縣是。”
42.古邑名。
春秋齊邑。在今山東省長清縣東南。
43.朝代名。公元1616年女真貴族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所建。初名後金,天聰十年(公元1636年)皇太極即位,改國號為清。
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世祖入關,定都北京。
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被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所推翻。共歷十一帝、二百七十六年。
44.姓。
春秋晉有清沸魋。見《左傳·成公十七年》。
II
qìng
ㄑ〡ㄥˋ
〔《集韻》七正切,去勁,清。〕
通“凊”。
涼,寒。
《墨子·辭過》:“冬則練帛,足以為輕且煖;夏則絺綌,足以為輕且清。”一本作“凊”。
宋王安石《示江公佐外廚遺火》詩:“刀匕初無欲清人,如何竈息尚嫌嗔。”一本作“凊”。
阅读:4152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