詭辟
(詭辟,詭辟)
亦作“詭僻”。
1.違反,歪曲。
《漢書·王莽傳上》:“詭辟制度,遂成篡號。”
顏師古註:“詭,違也。辟讀曰僻。”
2.荒謬邪僻。
宋劉敞《上仁宗論龍昌期學術乖僻》:“前日朝廷以龍昌期所著書下兩制,臣等觀其穿鑿臆說,詭僻不經。”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史書佔畢一》:“柳宗元愛《國語》,愛其文也;非《國語》,非其義也。義詭僻則非,文傑異則愛。”
3.新奇險怪。
金王若虛《<新唐書>辨》:“宋子京不識文章正理,而惟異之求,肆意雕鐫,無所顧忌,以至字語詭僻,殆不可讀。”
明方孝孺《贈郭士淵序》:“歐陽修、蘇軾亦以是變詭僻險怪之文。”
清顧嗣立《寒廳詩話》:“鍾譚《詩歸》,尖新詭僻,又似鬼窟中作活計。”
4.乖張怪僻。
明歸有光《六言六蔽》:“蓋以其聰明絕異之資,而自信其不該不偏之見,以成其偏奇詭僻之行,則將何所不至!”
《紅樓夢》第六三回:“岫煙笑道:‘他這脾氣竟不能改,竟是生成這等放誕詭僻了。’”
《大馬扁》第五回:“他參老師性情詭僻,行為荒謬,如明朝魏閹一般。”
阅读:1362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