慮
簡體慮字的筆畫:10畫;繁體慮字筆畫:15畫。
(慮,慮)
I
lǜ
ㄌㄩˋ
〔《廣韻》良倨切,去禦,來。〕
1.思考;謀劃。
《書·太甲下》:“弗慮胡獲,弗為胡成。”
《史記·淮陰侯列傳》:“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亦有一得。”
唐韓愈《上張僕射第二書》:“雖豈弟君子,神明所扶持,然廣慮之,深思之,亦養壽命之一端也。”
《紅樓夢》第十三回:“這話慮的極是,但有何法可以永保無虞?”
《兒女英雄傳》第一回:“老爺也忒慮得遠。”
2.思想;意念。
《孟子·告子下》:“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晉何劭《雜詩》:“勤思終遙夕,永言寫情慮。”
宋吳坰《五總誌·雞林誌》:“非特句法之端重,而慮高識明,絕人遠甚。”
清黃鷟來《秋日雨晴過張星文草堂》詩:“心閒幽賞愜,慮淡煩囂屏。”
3.憂慮,擔心。
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十問》:“兵強人眾自固,三軍之士皆勇而無慮。”
晉趙至《與嵇茂齊書》:“懸鞍陋宇,則有後慮之戒。”
唐韓愈《順宗實錄一》:“大行皇帝知陛下仁孝,慮陛下悲哀。”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一:“初時滿生心中懷著鬼胎,還慮他有時到來,喜得那邊也絕無音耗。”
4.大概。
《論語·顏淵》:“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
俞樾《群經平議·論語二》:“無慮與大氐同,古人自有複語耳,亦或止言慮。
《賈誼傳》:‘慮無不帝制而天子自為者’,慮即無慮,亦猶大氐也。‘慮以下人’之慮,乃‘無慮’之慮。”
宋蘇舜欽《內園使連州刺吏知代州劉公墓誌》:“戎人犯順,兵宿塞下,前後俘馘甚眾,獲馬畜鎧甲之類,慮一萬七千三百餘。”
章炳麟《箴新黨論》:“而今之以達官貴人為師者……而欲入其門,慮無不入錢以當束修之獻者。”
魯迅《書信集·致許壽裳》:“第三種較深,今之學生,慮未能讀,可以從緩。”
5.用繩結綴。
《莊子·逍遙遊》:“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
陸德明釋文引司馬彪曰:“慮,猶結綴也。”
6.擾亂。
《呂氏春秋·長利》:“夫子盍行乎,無慮吾農事。”
高誘註:“慮,猶亂也。”
7.懷疑。參見“慮猜”。
8.通“錄”。訊察記錄。
《新唐書·百官誌三》:“繫者五日一慮。”
宋葉適《呂子陽老子支離說》:“天子感動,立命慮冤枉。”
《明史·李時勉傳》:“命日慮一囚,言一事。”參見“慮囚”。
9.姓。
春秋魯南蒯家臣有慮癸。見《左傳·昭公十四年》。
II
lú
ㄌㄨˊ
〔《集韻》淩如切,平魚,來。〕
慮虒,古縣名,以有慮虒水,故稱。
漢置,屬太原郡,晉廢。故城在今山西省五臺縣東北。參閱《漢書·地理誌上》、《嘉慶一統誌·代州》。
阅读:2188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