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才無礙
【成語】:辯才無礙
【拼音】:biàn cái wú ài
【解釋】:礙:滯礙。本是佛教用語,指菩薩為人說法,義理通達,言辭流利,後泛指口才好,能辯論。
【出處】:《華嚴經》“若能知法永不滅,則得辯才無障礙;若能辯才無障礙,則能開演無邊法。”
【示例】:這可見韻高的~,說得頑石點頭了。 ★清·曾樸《孽海花》第十三回
【近義詞】:能言善辯、口若懸河、辯才無閡
【反義詞】:笨嘴拙舌
【語法】:作謂語、定語;形容言辭流暢,能言善辯
【英文】:have a nimble tongue
(辯才無礙,辯才無礙)
1.佛教語。指佛、菩薩等講解佛法道理圓通,言詞流暢,毫無障礙。
《大乘起信論》:“或令人知宿命過去之事,亦知未來之事,得他心智,辯才無礙。”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缽邏耶伽國》:“城中有外道婆羅門,高論有聞,辯才無礙,循名責實,反質窮辭。”
2.泛指能言善辯。
阅读:1507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