碇
碇字的筆畫:13畫;
dìng
ㄉ〡ㄥˋ
1.停船時沈入水底用以穩定船身的石塊或繫船的石礅。
《三國誌·吳誌·董襲傳》:“祖(黃祖)橫兩蒙沖挾守沔口,以栟閭大紲繫石為碇。”
唐韓愈《唐正議大夫尚書左丞孔公墓誌銘》:“蕃舶之至泊步,有下碇之稅,戣禁絕之。”
馬其昶註:“碇,錘舟石,與碇同。”
《太平廣記》卷十九引前蜀杜光庭《神仙感遇傳·韓滉》:“有客商李順泊船於京口堰下,夜深碇斷,漂船不知所止。”
宋梅堯臣《送寧鄉令張沆》詩:“長沙過洞庭,水泊風搖碇。”
清曹寅《赴淮舟行雜詩》之三:“回帆重起碇,月沒青山頭。”
2.下碇;拋錨。
宋蘇軾《東坡誌林·記過合浦》:“是日六月晦,無月,碇宿大海中。”
《宋史·河渠誌二》:“別制濬川杷。其法:以巨木長八尺,齒長二尺,列於木下如杷狀,以巨石壓之;兩旁繫大繩,兩端碇大船,相距八十步,各用滑車絞之,去來撓蕩泥沙。”
元袁桷《吳船行》:“維舟未解碇舟牢,盡日彎篙仰天視。”
阅读:1268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