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鴈
(鴻鴈,鴻鴈)
亦作“鴻雁”。
1.俗稱大雁。一種候鳥。羽毛紫褐色,腹部白色,嘴扁平,腿短,趾間有蹼。主食植物的種子,也吃魚和蟲。群居在水邊,飛時一般排列成行。可供食用,並可馴養。
《孟子·梁惠王上》:“王立於沼上,顧鴻鴈麋鹿。”
《淮南子·泰族訓》:“以食狗馬鴻雁之費養士,則名譽必榮矣。”
唐韓愈《送湖南李正字歸》詩:“人隨鴻鴈少,江共蒹葭遠。”徐遲《火中的鳳凰》八:“十年來被迫離開北京的朋輩友好,差不多全回來了,他們有如天邊鴻雁,聯群而至。”
2.《詩·小雅·鴻雁序》:“《鴻鴈》,美宣王也;萬民離散,不安其居,而能勞來還定,安集之,至於矜寡,無不得其所焉。”後即用以比喻災亂流離之民。
清蒲松齡《擬上以山左饑荒截漕賑濟全蠲四十三四兩年錢糧仍親巡地方省民疾苦群臣謝表》:“抱子離鄉,勞哉鴻雁。”
清楊倫《流丐行》:“流亡盡復業,鴻雁期安棲。”
3.《漢書·蘇武傳》載有大雁傳書之事,後因以指書信。
清孫枝蔚《得方爾止越中消息》詩:“遊吳曾有約,不謂滯錢塘。屢月無鴻鴈,沿途半虎狼。”參見“雁足書”。
4.比喻兄弟。
唐杜甫《舍弟觀赴藍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詩之一:“鴻雁影來連峽內,鶺鴒飛急到沙頭。”
仇兆鰲註:“《禮記》‘雁行’比先後有序,《毛詩》‘鶺鴒’比急難相須,故以二鳥喻兄弟。”參見“鴻雁行”。
阅读:1442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