癭
簡體癭字的筆畫:16畫;繁體癭字筆畫:22畫。
(癭,癭)
y·ng
〡ㄥˇ
〔《廣韻》於郢切,上靜,影。〕
1.囊狀腫瘤。多生於頸部,包括甲狀腺腫大等。
《山海經·西山經》:“﹝天帝之山﹞有草焉,其狀如葵,其臭如蘼蕪,名曰杜衡,可以走馬,食之已癭。”
郝懿行箋疏:“《說文》雲:‘癭,頸瘤也。’《淮南·墬形訓》雲:‘險阻氣多癭。’”三國魏嵇康《養生論》:“頸處險而癭。”
宋蘇軾《大臣論》:“今人之癭,必生於頸而附於咽。”
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五:“一日新羅國王因夫人腦癭癰腫,巫言應往大國求藥。”
2.蟲癭。樹木外部隆起如瘤者。
北周庾信《枯樹賦》:“載癭銜瘤。”
唐杜甫《贈王二十四侍禦契四十韻》:“長歌敲柳癭,小睡憑藤輪。”
宋蘇軾《答李端叔書》:“木有癭,石有暈,犀有通,以取妍於人,皆物之病也。”
3.指累贅、多餘的東西。
明謝榛《四溟詩話》卷二:“杜約夫曰:宋人論詩甚嚴,無乃唐人之癭歟?”
阅读:1131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