朒
朒字的筆畫:10畫;
nǜ
ㄋㄩˋ
〔《廣韻》女六切,入屋,娘。〕
亦作“肭”。
1.農曆月朔月見於東方。
《說文·月部》:“朒,朔而月見東方謂之縮朒。”
王筠句讀:“《初學記》引《漢書》曰:‘朔而月見東方謂之朒,亦謂之仄慝。’”唐盧肇《〈海潮賦〉序》:“其朒其朓,則潮亦隨之。”
宋王明清《揮麈錄》卷四:“是故隨日而應月,依陰而附陽,盈於朔望,消於朏,魄於上下弦,息於輝朒,故潮有大小焉。”
2.泛指舊曆月初的月光。
3.退縮。
《尚書大傳》卷三“朔而月見東方謂之側匿”鄭玄註“側匿猶縮縮,行遲貌”清陳壽祺輯校:“側匿猶縮縮,當作猶縮朒。”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引《洪範五行傳》註作“朒,行遲貌。”
宋李石《續博物誌》卷一:“﹝月﹞朔而見東方謂之朒,亦謂之側匿……朒,縮遲。”
明倪元璐《江西丁卯鄉試策問》:“黷以取酬,朒而不任。”
4.虧缺,不足。
《九章算術》卷七“盈不足”三國魏劉徽註:“按盈者謂之朓,不足者謂之朒。”
梁啟超《新民說》十四:“如是彼盈一度,則我朒一度。”
5.扭,折傷。
《水滸傳》第四二回:“有幾個顛翻了的,也有閃朒腿的,爬得起來,奔命走出廟門。”
阅读:893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