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作字的筆畫:7畫;
I
zuò
ㄗㄨㄛˋ
〔《廣韻》則箇切,去箇,精。〕
〔《廣韻》則落切,入鐸,精。〕
亦作“乍”。
1.興起;發生。
《易·繫辭下》:“包犧氏沒,神農氏作。”
漢張衡《東京賦》:“堅冰作於履霜,尋木起於櫱栽。”
宋王安石《送李宣叔倅漳州》詩:“山川鬱霧毒,瘴癘春冬作。”
峻青《敬禮,光榮的海防戰士》:“正是碧空萬裏的大晴天,忽然間就黑雲滿天,風浪大作。”
2.起來;起身。
《論語·先進》:“捨瑟而作。”
何晏集解:“孔曰:‘置瑟起對。’”劉寶楠正義:“作,起也。”
宋蘇軾《畫佛贊》:“如日出時,眠者皆作。”
3.借指死而復活。
《國語·晉語八》:“趙文子與叔向遊於九原,曰:‘死者若可作也,吾誰與歸?’”韋昭註:“作,起也。”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王太尉曰:‘見裴令公精明朗然,籠蓋人上,非凡識也,若死而可作,當與之同歸!’”清錢謙益《臨安王君墓表》:“﹝君﹞生無以為家,死無以為殮,然後君之冤狀始大白於海內,聞者為之徬徨嘆泣,而君已不可作矣。”
4.振作;激發。
《逸周書·武稱》:“作者勸之,怠者沮之。”
《左傳·莊公十年》:“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明史·劉宗周傳》:“非毅然決策親征,無以作天下忠義之氣。”
5.發出音響;演奏。
《論語·八佾》:“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
《後漢書·東夷傳·夫餘》:“其王來朝京師,帝作黃門鼓吹,角抵戲以遣之。”
《新唐書·南蠻傳下》:“將終,雷鼓作於四隅,舞者皆拜。”
6.始。
《詩·魯頌·駧》:“思馬斯作。”
毛傳:“作,始也。”
7.引申為本原、根本。
《荀子·致士》:“道之與法也者,國家之本作也。”
王念孫《讀書雜誌·荀子二》:“作者,始也。始,亦本也。”
8.興建;建造。
《逸周書·作雒》:“﹝周公﹞及將致政,乃作大邑成周於土中。”
宋王安石《讀秦漢間事》詩:“秦徵天下材,入作阿房宮。”
宋葉適《睦山堂銘》:“作屋聚書,草木修列,余名曰睦山堂。”
9.謂工程。
漢桓寬《鹽鐵論·園池》:“無用之官,不急之作,服淫侈之變。”
10.創制;設立。
《左傳·昭公四年》:“君子作法於涼,其敝猶貪;作法於貪,敝將若之何?”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勢備》:“黃帝作劍,以陣象之;羿作弓弩,以勢象之。”
唐韓愈《論淮西事宜狀》:“臨賊小縣,可收百姓於便地,作行縣以主領之。”
11.製造。
《周禮·考工記序》:“作車以行陸,作舟以行水。”
《後漢書·皇後紀上·和熹鄧皇後》:“又禦府、尚方、織室錦繡、冰紈、綺縠、金銀、珠玉……之物,皆絕不作。”
12.撰述;撰寫。
《易·繫辭下》:“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後漢書·列女傳·曹世叔妻》:“扶風曹世叔妻者,……號曰大家。每有貢獻異物,輒詔大家作賦頌。”
唐韓愈《〈送陸歙州詩〉序》:“於是昌黎韓愈道願留者之心而泄其思,作詩曰。”
13.為寫,書寫。
宋周密《齊東野語·曲壯閔本末》:“知書,善屬文,作字奇偉。”
清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在璞堂老人》:“晚年尤喜作擘窠大字,筆力出入襄陽,一洗脂粉氣象。”
14.作品;文章。
晉陸機《〈文賦〉序》:“余每觀才士之作,竊有以得其心。”
唐韓愈《薦士》詩:“齊梁及陳隋,眾作等蟬噪。”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司文郎》:“僧曰:‘三作兩千餘言,誰耐久聽!’”魯迅《書信集·致增田涉》:“郁達夫張天翼兩君之作,我特為選入。”
15.特指舉行節慶等活動。
宋蘇軾《庚辰歲人日作時聞黃河已復北流》詩之一:“典衣剩買河源米,屈指新篘作上元。”
宋陸遊《塞上曲》:“車載氈廬駝載酒,漁陽城裏作重陽。”
明高啟《照田蠶》詞:“東村西村作除夕,高炬千竿照田赤。”
毛澤東《反對黨內的資產階級思想》:“作壽不會使人長壽。主要是把工作做好。”
16.耕作。
《書·堯典》:“平秩東作。”
孔傳:“歲起於東,而始就耕,謂之東作。”
《逸周書·太子晉》:“士率眾時作謂之曰伯。”
孔晁註:“作,謂農功。”
漢桓寬《鹽鐵論·水旱》:“是以農夫作劇,得獲者少。”
晉陶潛《丙辰歲八月中於下潠田舍穫》詩:“不言春作苦,常恐負所懷。”亦指耕作所得的成果。
17.指耕作所得的成果。
漢桓寬《鹽鐵論·水旱》:“器用便利,則用力少而得作多,農夫樂事勸功。”
18.做工。
《後漢書·廉範傳》:“舊制蔡民夜作,以防火災。”
《後漢書·廉範傳》:“百姓為便,歌之曰:‘廉叔度,來何暮?不禁火,民安作。’”
19.引申為活動,進行。
唐韓愈《東都遇春》詩:“得閑無所作,貴欲辭視聽。”
毛澤東《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正確的東西總是在同錯誤的東西作鬥爭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
20.委派;役使。
《詩·小雅·十月之交》:“胡為我作,不即我謀?”鄭玄箋:“女何為役作我,不先就與我謀?”
《儀禮·公食大夫禮》:“若不親食,則公作大夫朝服,以侑幣致之。”
鄭玄註:“作,使也。大夫有故,君必使其同爵者為之致禮。”
21.引申為使得,使。
唐杜甫《花底》詩:“深知好顏色,莫作委泥沙。”
宋陸遊《雨晴》詩:“久雨作我病,今朝身頓輕。”
22.為;充當;擔任某種職務。
《書·舜典》:“僉曰:‘伯禹作司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政事》:“﹝陶侃﹞作荊州時,敕船官悉錄鋸木屑,不限多少。”
唐韓愈《唐故贈絳州刺史馬府君行狀》:“司徒公作藩太原,授河南府參軍。”
《朱子語類》卷一三二:“有陳無玷者,以才略稱,嘗作某縣。”
23.當做;算是。
《書·舜典》:“撲作教刑。”
宋羅公升《溪上》詩:“門前溪一髮,我作五湖看。”
清李漁《奈何天·計左》:“就作才思極高,不過像鄒小姐罷了;就作容貌極美,不過象何小姐罷了。”
魯迅《二心集·友邦驚詫論》:“每月一千八百萬的軍費,四百萬的政費,作什麽用的呀?”
24.裝;做作。參見“作態”、“作腔”。
25.變;改變。參見“作色”。
26.似;如。
唐駱賓王《夕次蒲類津》詩:“莫作蘭山下,空令漢國羞。”
宋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陳毅《遊桂林》詩:“水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
27.通“斮”。去除,削除。
《詩·大雅·皇矣》:“作之屏之,其菑其翳。”
孔穎達疏:“周地險隘,樹木尤多,競共刊除,以為田宅。”
《禮記·內則》:“肉曰脫之,魚曰作之。”
孔穎達疏:“郭氏《爾雅》今本作‘斮之’,註雲:‘謂削鱗也。’”
28.姓。
《通誌略·氏族二》:“《風俗通》:周公之子胙侯子孫,因避地改為作氏。
漢有涿郡太守作顯。”
II
zuō
ㄗㄨㄛ
〔《廣韻》則落切,入鐸,精。〕
1.從事某種動作或活動。參見“作揖”、“作弄”、“作死”。
2.手工業工場,作坊。亦指手工藝人。
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紀勝·諸行》:“其他工伎之人,或名為作,如篦刃作、腰帶作、金銀鍍作、鈒作是也。”
範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二章第四節:“以冶鐵為首的三大業,自漢武帝收歸官營以後,私營全部衰落。剩下的民間手工業,一般是規模較小的‘作’和稱謂‘女紅’(工)的家庭手工業。”
周立波《蓋滿爹》:“在鄉政府的享堂裏,他擺開一個臨時的木作。”參見“作所”。
III
zuó
ㄗㄨㄛˊ
1.見“作踐”。
2.見“作料”。
3.見“作興”。
IV
z·
ㄗㄨˇ
〔《集韻》莊助切,去禦,莊。〕
通“詛”。
《詩·大雅·蕩》:“侯作侯祝,靡屆靡究。”
鄭玄註:“作,祝詛也。”
阅读:3206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