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8.org > 漢字/字典 > 焉

焉字的筆畫:11畫;

yān

〡ㄢ

〔《廣韻》於乾切,平仙,影。〕

〔《廣韻》有乾切,平仙,雲。〕

〔《廣韻》謁言切,平元,影。〕

1.鳥名。

唐黃滔《唐城客夢》:“旦,北而徂山之曲,乃見蒼翠一林,其中則楮煙墨宇,椒櫪坎地,群焉胙充,飛而不舉。”

2.疑問代詞。相當於“怎麽”、“哪裡”。

《詩·衛風·伯兮》:“焉得諼草?言樹之背。”

《左傳·閔公元年》:“鶴實有祿位,余焉能戰?”

《後漢書·方術傳上·樊英》:“臣非禮之祿,雖萬鍾不受,若申其誌,雖簞食不厭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貧臣?”唐柳宗元《非國語上·滅密》:“康公之母誠賢耶?則宜以淫荒失度命其子,焉用懼之以數?”

3.疑問代詞。相當於“什麽”。

《墨子·尚賢下》:“今王公大人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漢蔡邕《司徒袁公夫人馬氏碑銘》:“品物猶在,不見其人,魂氣飄飄,焉所安神?”

4.兼有介詞加代詞的功能,相當於介詞“於”加代詞“此”或“是”。

《左傳·隱公元年》:“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陳書·高祖紀上》:“六月,高祖修崎頭古城,徙居焉。”

5.代詞。相當於“之”、“此”。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子女玉帛,則君有之;羽毛齒革,則君地生焉。”

《論語·衛靈公》:“眾好之,必察焉;眾惡之,必察焉。”

宋梅堯臣《夜晴》詩:“躁靜於焉見,誰與度物情?”

6.介詞。相當於“於”。

《左傳·哀公十七年》:“裔焉大國,滅之將亡。”

《尹文子·大道上》:“五色、五聲、五臭、五味,凡四類,自然存焉天地之間而不期為人用。”

唐韓愈《送浮屠文暢師序》:“﹝鳥獸﹞懼物之為己害也,猶且不脫焉弱之肉彊之食。”

7.助詞。相當於“之”、“是”。用於前置賓語之後。

《左傳·隱公六年》:“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

《明史·韓文傳》:“況群小作朋,逼近君側,安危治亂,胥此焉關。”

8.連詞。表示承接。相當於“則”、“於是”。

《禮記·祭法》:“壇墠有禱,焉祭之,無禱乃止。”

《墨子·兼愛上》:“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

《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焉作信宮渭南。”

9.語氣詞。表示停頓。用於句尾。

《列子·湯問》:“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史記·蘇秦列傳》:“凡天下戰國七,燕處弱焉。”

宋文天祥《〈指南錄〉後序》:“使來者讀之,悲予誌焉。”

10.語氣詞。表示停頓。用於分句末或句中。

《莊子·則陽》:“君為政焉,勿鹵莽;治民焉,勿滅裂。”

《公羊傳·莊公元年》:“於其出焉,使公子彭生送之。”

11.詞尾。用於形容詞或副詞之後。

《禮記·大學》:“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

鄭玄箋:“焉,猶然也。”

《後漢書·孔融傳》:“懍懍焉,皜皜焉,其與琨玉秋霜比質可也。”

《新唐書·柳宗元傳》:“交焉而爭,睽焉而鬥。”

魯迅《墳·文化偏至論》:“狡焉思逞者有之。”

阅读:1497

●焉(简体版)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