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斷
(土斷,土斷)
東晉、南朝廢除僑置郡縣,使僑寓戶口編入所在郡縣的辦法。
西晉時由於戰亂,中原地區豪族多遷居江南,仍稱原來郡籍,形成諸僑郡縣。至東晉哀帝時,桓溫推行土斷法,裁併僑置郡縣,整頓戶籍,史稱“庚戌土斷”。後南朝各代又多次推行土斷,作為加強王朝統治,與豪門爭奪勞動力,擴大賦役和兵源的一種手段。
《晉書·成帝紀》:“﹝鹹康七年﹞夏四月丁卯,葬恭皇後於興平陵。實編戶,王公已下皆正土斷白籍。”
《宋書·武帝紀中》:“及至大司馬桓溫,以民無定本,傷治為深,庚戌土斷,以一其業。於時財阜國豐,實由於此。”
《舊唐書·楊炎傳》:“人不土斷而地著,賦不加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虛實,貪吏不誡而姦無所取。自是輕重之權,始歸於朝廷。”
《資治通鑒·晉哀帝興寧二年》:“三月,庚戌朔,大閱戶口,令所在土斷,嚴其法制,謂之庚戌制。”
胡三省註:“令西北士民僑寓東南者,所在以土著為斷也。”
範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五章第二節:“所謂土斷,就是主張把僑郡縣士民作為土著,民眾向朝廷納租稅,服徭役,不再讓士族獨占這些利益。”
阅读:1030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