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8.org > 漢字/字典 > 蚩

蚩字的筆畫:10畫;

chī

〔《廣韻》赤之切,平之,昌。〕

1.老實;癡愚。

三國魏曹操《秋胡行》:“存亡有命,慮之為蚩。”

《後漢書·劉盆子傳》:“兒大黠,宗室無蚩者。”

李賢註引《釋名》:“蚩,癡也。”

清陳康祺《燕下鄉脞錄》卷九:“任葵尊通政督學奉天,革生童納金之陋習。上知之,戲示百官曰:‘是蚩者,乃不識錢。’”參見“蚩蚩”。

2.見“蚩眩”。

3.海獸名。

明張萱《疑耀·蚩尾誤作鴟》:“蚩蓋海獸之名,水之精也,可以厭火,今作鴟,殊誤。”參見“蚩尾”、“蚩吻”。

4.象聲詞。參見“蚩然”、“蚩蚩”。

5.通“嗤”。嘲笑;譏笑。

《後漢書·明帝紀》:“自今若有過稱虛譽,尚書皆宜抑而不省,示不為諂子蚩也。”

晉葛洪《抱樸子·刺驕》:“而茅蓬不能動萬鈞之鏗鏘,侏儒不能看重仞之弘麗,因而蚩之,謂為凡憒。”

《新唐書·宋慶禮傳》:“性甘勞苦,然好興作,濱塞掘阱植兵,以邀虜徑,議者蚩其不切事。”

《資治通鑒·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初,茂(卓茂)到縣,有所廢置,吏民笑之,鄰城聞者皆蚩其不能。”參見“蚩笑”、“蚩薄”。

6.通“媸”。醜陋;醜惡。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指瑕》:“近代辭人,率多猜忌,至乃比語求蚩,反音取瑕,雖不屑於古,而有擇於今焉。”

唐劉禹錫《何蔔賦》:“有天下之是非,有仁人之是非,在此為美兮,在彼為蚩。”參見“蚩妍”。

7.姓。相傳為蚩尤之後。見《通誌·氏族四》。

阅读:1632

●蚩(简体版)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