迥出
1.高聳貌。
南朝梁元帝《巫山高》詩:“巫山高不窮,迥出荊門中。”
《資治通鑒·梁武帝太清二年》:“﹝侯景﹞眾見飛橋迥出,崩騰而走。”
明傅新德《送郭青字參藩巴蜀》詩:“岷峨迥出天連雪,棧閣平臨馬度雲。”
2.突出;超群。
南朝梁鍾嶸《詩品》卷下:“子陽詩奇句清拔,謝朓常嗟頌之。
洪雖無多,亦能自迥出。”
金王若虛《清虛大師侯公墓碣》:“﹝師﹞年十四已克主大醮,詞音清亮,迥出一時,儕輩翕然推服。”
3.高出;超過。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六:“梅之清香玉色,迥出桃李之上。”
明陸時雍《詩鏡總論》:“劉長卿體物情深,工於鑄意,其勝處有迥出盛唐者。”
清陳鱣《對策》卷五:“今觀蕡(唐劉蕡)策,力攻藩鎮之強,痛斥閹寺之禍,勁氣直節,凜凜逼人,迥出牛僧孺、元稹、白居易之上。”
阅读:1370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