黥
黥字的筆畫:20畫;
qíng
ㄑ〡ㄥˊ
〔《廣韻》渠京切,平庚,群。〕
1.黥刑;墨刑。
《書·呂刑》:“爰始淫為劓、刵、椓、黥。”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臏至,龐涓恐其賢於己,疾之,則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欲隱勿見。”
清魏源《軍儲篇一》:“限期三月戒煙,不戒者黥之!”
2.借指犯人。
《新五代史·吳越世家論》:“蓋其興也,非有功德漸積之勤,而黥髡盜販,倔起於王侯,而人亦樂為之傳歟?”
《新五代史·十國世家序》:“嗚呼!自唐失其政,天下乘時,黥髡盜販,袞冕峨巍。”
3.文身。在人身上刺字或各種圖紋。
《隋書·東夷傳·流求國》:“婦人以墨黥手,為蟲蛇之文。”
《新唐書·回鶻傳下》:“﹝黠戛斯族﹞俗趫伉,男子有勇黥其手,女已嫁黥項。”參見“黥面”。
4.古代在奴婢、士兵身上刻字作記號,以防逃亡。
《南史·蕭正德傳》:“蓄奴僮數百,皆黥其面。”
宋李上交《近事會元》卷三:“景福元年,朱瑄叛於兗鄆,募勇士數百,黥雙鴈於頰,立為鴈子都。”
《元史·世祖紀九》:“禁雲南權勢多取債息,仍禁沒人口為奴,及黥其面者。”
5.鐫刻。
清魏源《白嶽東巖》詩:“聲明走百靈,結構黥幽谷。”
阅读:1331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