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8.org > 漢字/字典 > 索

索字的筆畫:10畫;

su·

ㄙㄨㄛˇ

〔《廣韻》蘇各切,入鐸,心。〕

〔《廣韻》山戟切,入陌,生。〕

〔《廣韻》山責切,入麥,生。〕

1.粗繩。泛指繩索。

《書·五子之歌》:“予臨兆民,懍乎若朽索之馭六馬。”

《墨子·尚賢中》:“傅說被褐帶索,庸築乎傅巖。”

漢王充《論衡·謝短》:“掛蘆索於戶上,畫虎於門闌。”

唐李商隱《令狐舍人說昨夜西掖玩月因戲贈》詩:“露索秦宮井,風弦漢殿箏。”

2.引申為鏈子。

宋汪元量《鶯啼序·重過金陵》詞:“因思疇昔,鐵索千尋,謾沈江底。”

毛澤東《長征》詩:“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3.絞合使緊。

《楚辭·離騷》:“矯菌桂以紉蕙兮,索胡繩之纚纚。”

明都穆《都公譚纂》卷上:“明日,又謂弟子索絲繩以入,太祖賜玉冠,長春出絲繩繫之而謝。”參見“索綯”。

4.髮辮,頭髮。參見“索虜”、“索葛”。

5.尋求;探索。

《楚辭·九辯》:“國有驥而不知乘兮,焉皇皇而更索?”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士不外索,取於食客門下足矣。”

南朝梁元帝《金樓子·立言》:“驅騏驥於庭,求猿猱於檻,猶倒裘而索領也。”

唐韓愈《別知賦》:“索微言於亂誌,發孤笑於群憂。”

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中國地質略論》:“索之吾中國,則兩紀均於黃海沿岸遇之。”

6.引申為思考;研究。

《逸周書·小開》:“不索禍招,無日不免。”

朱右曾校釋:“索,思索也。”

《管子·心術上》:“人皆欲智,而莫索其所以智乎。”

三國魏劉劭《人物誌·原序》:“惟至哲為能以材,觀情索性,尋流照原,而善惡之跡判矣。”

7.索取;討取。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政事》:“﹝賀太傅﹞索筆足之曰:‘不可啼,殺吳兒。’”

《百喻經·伎兒作樂喻》:“譬如伎兒,王前作樂,王許千錢。後從王索,王不與之。”

唐陸龜蒙《襲美以公齋小宴見招》詩:“依方釀酒愁遲去,借樣裁巾怕索將。”

清孫枝蔚《元夜索火不得作此自傷》詩:“索燈嗔稚子,聽雨愛寒天。”

8.搜查。

《禮記·月令》:“﹝仲夏之月﹞關市毋索。”

陳澔集說:“索者,搜索商旅匿稅之物。”

《史記·範雎蔡澤列傳》:“鄉者疑車中有人,忘索之。”

司馬貞索隱:“索猶搜也。”

宋葉適《華文閣待制知廬州錢公墓誌銘》:“有造遊士之獄者,索其褚中,得公彈文,檢禦史所上,不差一字。”

9.選擇。

《左傳·襄公二年》:“齊侯伐萊,萊人使正輿子賂夙沙衛以索馬牛,皆百匹。”

楊伯峻註;“索,選擇。索馬牛,精選之馬牛。”

《管子·禁藏》:“故曰:‘譽不虛出,而患不獨生,福不擇家,禍不索人,此之謂也’。”

10.聘娶。

《三國誌·魏誌·袁術傳》:“術欲結布為援,乃為子索布女,布許之。”

《隋書·房陵王勇傳》:“皇後忿然曰:‘睍地伐漸不可耐,我為伊索得元家女,望隆基業。’”

《元朝秘史》卷一:“那一叢起來的百姓裏頭,有一個黑車子,前頭有一個女兒生得好,若是不曾嫁人呵,索與弟朵奔篾兒幹為妻。”

11.盡;空。

《書·牧誓》:“牝雞之晨,惟家之索。”

孔傳:“索,盡也。”

《史記·滑稽列傳》:“淳於髡仰天大笑,冠纓索絕。”

司馬貞索隱:“索訓盡,言冠纓盡絕也。”

宋王安石《代上明州到任表》:“餘年且索,旅力已愆,尚何施為,可以報稱。”

《醫宗金鑒·肺瘺肺癰咳嗽上氣病脈癥並治第七·葶藶大棗瀉肺湯方》集註引趙良曰:“日久肺氣已索,瀉之轉傷。”

12.離散;孤獨。

漢王充《論衡·問孔》:“如自知未足,倦極晝寢,是精神索也。”

晉陸機《答賈長淵》詩:“分索則易,攜手實難。”

唐韓愈《喜侯喜至贈張籍張徹》詩:“孟生去雖索,侯氏來還歉。”

宋陸遊《釵頭鳳》詞:“一懷愁緒,幾年離索。”

13.法度。

《左傳·定公四年》:“皆啟以商政,疆以周索。”

杜預註:“疆理土地以周法。索,法也。”

清顧炎武《井陘》詩:“連恒開晉索,指昴逼虞星。”

14.見“索然”。

15.須;應;得。

唐杜甫《舍弟觀赴藍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詩之二:“巡簷索共梅花笑,冷蕊疏枝半不禁。”

宋範仲淹《知府大卿書》:“東山惟寇盜可虞,常索用心,與南中不侔。”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三:“楚項籍、蜀關羽、秦白起,若比這個將軍,兵書戰策,索拜做師父。”

明唐寅《集賢賓》詞:“報道東君連夜去,須索要圈留他住。”

清洪昇《長生殿·聞樂》:“楊妃已回唐宮,我索向月主娘娘覆旨則箇。”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興中會革命史要》:“古愚拗他不過,隻索讓他一個人去。”

16.索性;乾脆。

《警世通言·莊子休鼓盆成大道》:“早知死後無情義,索把生前恩愛勾。”

17.猶煞。確是;真是。

元王實甫《麗春堂》第三摺:“想老丞相在京時……那般受用快活。今日在此閒居,索是憂悶也。”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二回:“這希銓也索作怪,娶了親來,並不曾圓房,卻同一個朋友同起同臥。”

18.量詞。古用繩計量長度,因以為計量單位。

《大戴禮記·主言》:“然後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尋,十尋而索,百步而堵,三百步而裏,千步而井。”

宋王禹偁《畬田詞》之一:“各願種成千百索,豆萁禾穗滿青山。”原註:“山田不知畎畝,但以百尺繩量之,曰:‘某家今年種得若幹索。’”

19.量詞。計算錢幣的單位。古代以繩索穿銅錢,每千文為一索,或稱一貫。

宋朱弁《曲洧舊聞》卷十:“王將明當國時,公然受賄賂,賣官鬻爵,至有定價,故當時為之諺曰:‘三千索,直秘閣;五百貫,擢通判。’”

20.量詞。亦用於其他成串的東西。

唐白居易《夜宴醉後留獻裴侍中》詩:“翩翩舞袖雙飛蝶,宛轉歌聲一索珠。”

前蜀貫休《題弘顗三藏院》詩:“水精一索香一爐,紅蓮火舌生醍醐。”

21.通“素”。蔬菜,蔬食。參見“百索”。

22.通“縮”。

唐長孫無忌歐陽詢《互嘲》詩:“索頭連背暖,漫襠畏肚寒。”

《西遊記》第七三回:“裏面拖出七個蜘蛛,足有巴鬥大的身軀。一個個攢著手腳,索著頭,隻叫:‘饒命!饒命!’”

23.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滎陽縣。

《漢書·高帝紀上》:“五月,漢王屯滎陽……與楚戰滎陽南京索間,破之。”

顏師古註引應劭曰:“京,縣名,今有大索、小索亭。”

24.古地名。

索縣。在今湖南省常德市東。

漢為武陵郡。見《漢書·地理誌上》。

25.姓。

阅读:3539

●索(简体版)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