狷介

ok8.org > 詞典 > 狷介

1.孤高潔身。

《國語·晉語二》:“杜原款將死,使小臣圉告於申生,曰:‘款也不才……不能深知君之心度,棄寵求廣土而竄伏焉;小心狷介,不敢行也。’”韋昭註:“狷者,守分有所不為也。言雖知當與申生俱去,恥不能事君而出,故不敢行也。”

三國魏劉劭《人物誌·體別》:“狷介之人,砭清激濁,不戒其道之隘狹,而以普為穢,益其拘;是故可與守節,難以通變。”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巢許狷介之士,不足多慕。”

清李漁《憐香伴·氈集》:“他是個極狷介的人,無故不肯喫人一杯水。”

魯迅《墳·摩羅詩力說》:“修黎生三十年而死……時既艱危,性復狷介,世不彼愛,而彼亦不愛世,人不容彼,而彼亦不容人。”

2.拘泥;執著。

金王若虛《論語辨惑二》:“嗚呼!從孔氏則幾於狷介而不通。”

金元好問《敏之兄墓銘》:“及再試不中,意殊不自得,又娶婦不諧,日致惡語,遂以狷介得疾。”

茅盾《動搖》九:“她說要離婚,是深思的結果,所以舊情也不能挽回她目前的狷介的意誌。”

阅读:1256

●狷介(简体版)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