斂衽
(斂衽,斂衽)
1.整飭衣襟,表示恭敬。
《戰國策·楚策一》:“一國之眾,見君莫不斂衽而拜,撫委而服。”
漢桓寬《鹽鐵論·非鞅》:“諸侯斂衽,西面而向風。”
晉陶潛《勸農》詩:“敢不斂衽,敬讚德美?”宋葉適《李仲舉墓誌銘》:“深之少余二歲,余從童子戲,深之儼然端默,余慚,為棄戲斂衽。”
明方孝孺《深慮論四》:“當七國之時,周雖已衰,使有賢主,如宣王者復出,赫然奮發,舉文武之遺典而修明之,諸侯有不斂衽而朝者乎。”
2.元以後亦指女子的拜禮。
明高廉《玉簪記·假宿》:“我把秋波偷轉屏後邊,何處客臨軒,斂衽且相見。”
清王韜《淞濱瑣話·田荔裳》:“女已入內,向生斂衽作禮。”
魯迅《仿徨·高老夫子》:“賢良女學校校長何萬淑斂衽謹訂。”參閱清趙翼《陔餘叢考·斂衽》、清顧張思《土風錄》卷十。
阅读:1150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