栝
栝字的筆畫:10畫;
I
kuò
ㄎㄨㄛˋ
〔《廣韻》古活切,入末,見。〕
1.木名。即檜。
《書·禹貢》:“杶榦栝柏。”
孔傳:“柏葉松身曰栝。”
《廣雅·釋木》:“栝,柏也。”
王念孫疏證:“栝,與檜同。”
南朝梁江淹《青苔賦》:“故其處石,則松栝交陰;泉雨長註,橫澗俯視。”
唐杜甫《別張十三建封》詩:“雖當霰雪嚴,未覺栝柏枯。”
2.箭末扣弦處。
《國語·魯語下》:“故銘其栝曰:‘肅慎氏之貢矢。’”韋昭註:“栝,箭羽閒也。”
《淮南子·兵略訓》:“夫栝,淇衛箘簬,載以銀錫,雖有薄縞之幨,腐荷之矰,然猶不能獨射也。”
高誘註:“栝,箭栝。”
南朝宋顏延之《陽給事誄》:“義立邊疆,身終鋒栝。”
3.見“檃栝”。
II
ti·n
ㄊ〡ㄢˇ
〔《廣韻》他玷切,上忝,透。〕
1.木杖。
唐李白《大獵賦》:“擺樁栝,開林叢。喤喤呷呷,盡奔突於場中。”
明徐光啟《農政全書》卷二一:“其桯兩端木栝,長可尺三。”
2.撥火棍。
元尹廷高《車中作古樂府》:“停車少憩日又出,束栝營炊道傍屋。”
阅读:1209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