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8.org > 漢字/字典 > 上

上字的筆畫:3畫;

I

shàng

ㄕㄤˋ

〔《廣韻》時亮切,去漾,禪。〕

亦作“仩”。

1.位置在高處。

《詩·周頌·敬之》:“無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土,日監在茲。”

《莊子·讓王》:“上漏下溼,匡坐而弦。”

唐李白《蜀道難》詩:“上有六龍迴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楊朔《秘密列車》:“可是敵人的飛機炸得很厲害,往上開的火車常常出事。”

2.指物體的上部。

《明史·禮誌一》:“社稷,社主用石,高五尺,廣五尺,上微銳。”

魯迅《故事新編·鑄劍》:“隨著歌聲,水就從鼎口湧起,上尖下廣,像一座小山。”

3.上位;社會的最高層。

《書·呂刑》:“穆穆在上,明明在下。”

孔穎達疏:“言堯躬行敬敬之道在於上位,三後之徒躬秉明德,明君道在於下。”

唐韓愈《送董邵南序》:“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清周準《〈明詩別裁集〉序》:“上自廊廟,下迄山林,旁及外域,遇有可采,悉為收入。”

魯迅《故事新編·鑄劍》:“上自王後,下至弄臣,個個喜形於色。”

4.上天;天帝。

《書·西伯戡黎》:“嗚呼,乃罪多參在上。”

孔傳:“言汝罪惡眾多,參列於上天。”

《論語·述而》:“禱爾於上下神祇。”

劉寶楠正義引顏師古曰:“上下為天地。天神曰神,地神曰祇。”

《樂府詩集·鼓吹曲辭一·漢鐃歌》:“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

《舊唐書·音樂誌三》:“於赫聖祖,龍飛晉陽,底定萬國,奄有四方。功格上下,道冠農黃。”

《明史·禮誌一》:“惟能修明講貫,以實意行乎其間,則格上下,感鬼神,教化之成即在是矣。”

5.君主;皇帝。

《書·君陳》:“違上所命,從厥攸好。”

孔傳:“人之於上,不從其令,從其所好。”

《國語·齊語》:“於子之鄉,有不慈於父母……不用上令者,有則以告。”

韋昭註:“上,君長也。”

唐韓愈《試大理評事王君墓誌銘》:“上初即位,以四科募天下士。”

清姚鼐《朱竹君先生傳》:“及在安徽,會上下詔求遺書,先生奏言翰林院貯有《永樂大典》,內多有古書世未見者。”

6.泛指尊長。

《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

張天翼《兒女們》三:“他張張嘴要喊,可是又怕黑二聽見了也跟著去,在廉大爺跟前沒上沒下地丟老頭兒的臉。”

7.時間或次序在前。

《書·微子》:“我祖底遂陳於上。”

孔傳:“言湯致遂其功,陳列於上世。”

《呂氏春秋·安死》:“自此以上者,亡國不可勝數。”

高誘註:“上,猶前也。”

宋王盤《興文署新刊資治通鑒序》:“上起戰國,下終五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間,賢君、令主、忠臣、義士……靡不具焉。”

魯迅《朝花夕拾·藤野先生》:“那坐在後面發笑的是上學年不及格的留級學生。”

巴金《探索集·世界語》:“上一篇‘隨想’還是在病院裏寫成的。”

8.等第高或品質良好。

《周禮·考工記·弓人》:“凡取幹之道七:柘為上,檍次之……竹為下。”

《孟子·萬章下》:“上農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下食五人。”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三·牡丹》:“牡丹以色丹者為上。”

毛澤東《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絕大部分半自耕農和貧農同屬半無產階級,但其經濟狀況仍有上、中、下三個細別。”

9.猶正,主要意義。

《禮記·鄉飲酒》:“言是席之上,非專為飲食也,此先禮而後財之義也。”

鄭玄註:“非專為飲食,言主於相敬以禮也。”

孔穎達疏:“言是席之上,上亦正也,此先禮而後財之義也。”

10.指事情向某方面發展所達到的程度。

明夏言《誠意伯次子閤門使劉仲璟遇恩錄》:“那胡仲淵,他若早依著我說,也不到這上。”

11.中國古代樂譜用來記寫七音的七種記音符號之一。歷代各地所用記音之字互有出入,常見者依次為“上、尺、工、凡、六、五、乙”七個字。

宋姜夔《淒涼犯》詞序:“凡曲言犯者,謂以宮犯商、商犯宮之類。如道調宮‘上’字住,雙調亦‘上’字住,所住字同,故道調曲犯雙調,或於雙調中犯道調。其他準此。”

《宋史·樂誌十七》:“中呂用‘上’字,蕤賓用‘勾’字,林鍾用‘尺’字。”詳見“工尺譜”。

12.用在名詞後。表示在物體的表面。

《易·渙》:“風行水上。”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夫子之在此也,猶燕之巢於幕上。”

唐韓愈《晚泊江口》詩:“二女竹上淚,孤臣水底魂。”

陳其通《萬水千山》第三幕第二場:“一叢青竹擁石碑,碑上刻有‘金沙江’三個大字。”

13.用在名詞後。表示江河的邊側。

《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葬魯城北泗上。”

司馬貞索隱:“上者,亦邊側之義。”

唐韓愈《祭十二郎文》:“當求數頃之田於伊潁之上,以待餘年。”

14.用在名詞後。表示一定的處所或範圍。

《孟子·梁惠王上》:“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

《戰國策·秦策一》:“人生世上,勢位富貴,蓋可忽乎哉!”

《醒世恒言·三孝廉讓產立高名》:“有一人姓許名武,字長文,十五歲上,父母雙亡。”

巴金《探索集·懷念老舍同誌》:“在他們的心上、在他們的筆下,他至今仍然活著。”

15.用在名詞後。表示某種緣故。

《水滸傳》第二回:“朱武道:‘我們不是這條苦計,怎得性命在此。雖然救了一人,卻也難得史進為義氣上放了我們。’”清李漁《意中緣·拒妁》:“曾經回首顧前身,是個慣惹罡風的造孽人,因此上罰來閨閫作愁民。”

柳青《銅墻鐵壁》第一章:“因此上按地委的意見,老葛同誌走了山路。”

16.用在名詞後。表示事物的某一個方面。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在‘五四’以來的文化戰線上,文學和藝術是一個重要的有成績的部門。”

秦牧《一幅古畫的風味》:“這幅畫在考古上的價值是不待說了,就是單單從藝術的觀點看來,也很令人贊美。”

17.豐足。

《管子·大匡》:“桓公踐位十九年……賦祿以粟,案田而稅,二歲稅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歲飢不稅。”參見“上下”。

18.起初。

《公羊傳·成公十七年》:“然則郊曷用,郊用上辛。”

何休註:“上辛猶始新,皆取首先之意。”

《淮南子·覽冥訓》:“引類於太極之上,而水火可立致者,陰陽同氣相動也。”

高誘註:“太極,天地始形之時也。上,猶初也。”

19.遠;久遠。

《儀禮·喪服》:“尊者尊統上,卑者尊統下。”

鄭玄註:“上猶遠,下猶近。”

賈公彥疏:“天子始祖、諸侯及大祖,並於親廟外祭之,是尊統遠;大夫三廟,適士二廟,中下士一廟,是卑者尊統近也。”

《漢書·百官公卿表上》:“自顓頊以來,為民師而命以民事,有重黎、句芒、祝融、後土、蓐收、玄冥之官,然已上矣。”

顏師古註:“上,謂其事久遠也。”

20.廣大。

《淮南子·說山訓》:“江河所以能長百穀者,能下之也。夫惟能下之,是以能上之。”

高誘註:“上,大也。”

21.通“尚”。還得;尚且。

《詩·豳風·七月》:“嗟我農夫,我稼既同,上入執宮功。”

俞樾《群經平議·毛詩二》:“‘上’、‘尚’古字通。‘上入執宮功’,言野功既畢,尚入而執宮中之事也。”

《前漢書平話續集》卷上:“﹝高祖劉邦﹞嘆曰:‘官高職貴,上有謀心,忘其乞食漂母,為胯下之人!’”

22.通“尚”。崇尚;看重。

《左傳·桓公八年》:“季梁曰:‘楚人上左,君必左,無與王遇。’”

《管子·問》:“授事以能,則人上功。”

《新唐書·杜中立傳》:“民間脩昏姻,不計官品而上閥閱。”

明沈德符《野獲編·士人·金華二名士》:“趙常吉,溫之樂清人……喜談兵事,上騎射,講火器。”

23.通“尚”。匹配。多用於娶皇家女子為妻。

宋曾鞏《駙馬都尉王師約轉觀察使制》:“具官某,出於景族選,上貴主,有淑慎之行,無怠肆之失。”

24.通“常”。下身的衣服。

《呂氏春秋·淫辭》:“﹝荊柱國莊伯﹞令謁者駕。曰:‘無馬。’令涓人取冠。進上。”

楊樹達《積微居讀書記·呂氏春秋·淫辭》:“此‘上’字當讀為‘常’,下裙也。取冠,進裳,亦言其錯迕也。”

25.姓。

元有上都。見《元史·忠義傳三》。

II

shàng

ㄕㄤˋ

〔《廣韻》時掌切,上養,禪。〕

亦作“仩”。

1.升起;由低處到高處。

《易·需》:“雲上於天。”

陸德明釋文引幹寶雲:“上,升也。”

《漢書·王商傳》:“令吏民上長安城以避水。”

《紅樓夢》第七十回:“韶華休笑本無根,好風頻借力,送我上青雲。”

茅盾《子夜》十:“此時吳少奶奶又上陽臺來了,望見杜竹齋夫婦站在一處,就好像看透了一定是為的那件事。”

2.上報;呈報。

《書·呂刑》:“其刑上備,有並兩刑。”

孔傳:“其斷刑文書上王府,皆當備具,有並兩刑,亦具上之。”

《後漢書·和帝紀》:“去年秋麥入少,恐民食不足。其上尤貧不能自給者戶口人數。”

唐韓愈《謝自然》詩:“裏胥上其事,郡守驚且歎。”

《紅樓夢》第八四回:“我倒給他上了個好兒,說他近日文章都做上來了。”

3.奉獻;送上。

《禮記·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視寒煖之節。”

孔穎達疏:“食上,謂獻饌。”

《史記·呂太後本紀》:“王誠以一郡上太後,為公主湯沐邑,太後必喜,王必無憂。”

《宋史·禮誌十三》:“宋每大祀,群臣詣東上閤門,拜表上尊號。”

魯迅《書信集·致高良富子》:“前月,內山君到上海,送來先生惠寄之《唐宋元名畫大觀》一部……翻閱一過,獲益甚多,特上寸箋,以申謝悃。”

4.上繳;交納。

《漢書·石慶傳》:“慶素質,見詔報反室,自以為得許,欲上印綬。”

《儒林外史》第三回:“金有餘將著銀子,上了藩庫,討出庫收來。”

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一篇二:“因為這樣的原故,農人在上租的時候,便一家老小都來了。”

5.淩駕;欺淩。

《左傳·桓公五年》:“君子不欲多上人,況敢陵天子乎!”

《國語·周語中》:“民可近也,而不可上也。”

韋昭註:“上,陵也。”

三國魏劉劭《人物誌·釋爭》:“郤至上人,而抑下滋甚;王叔好爭,而終於出奔。”

劉炳註“此二大夫陵物,或宗夷族滅,或逃禍出奔。”

6.超過;超出。

《漢書·谷永傳》:“建始、河平之際,許、班之貴,頃動前朝,熏灼四方,賞賜無量,空虛內臧,女寵至極,不可上矣。”

顏師古註:“上,猶加也。”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王子敬問謝公:‘嘉賓何如道季?’答曰:‘道季誠復鈔撮清悟,嘉賓故自上。’”劉孝標註:“謂超拔也。”

7.增加;添補。參見“上下”。

8.施加;施用。

《禮記·曲禮上》:“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論語·顏淵》:“草上之風,必偃。”

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加草以風,無不仆者。”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養馬》:“治馬被刺腳方:剪卻毛,泔淨洗,去痂,以禾茇汁熱塗之,一上即愈。”

魯迅《南腔北調集·為了忘卻的記念》:“有的說,他曾經被巡捕帶往北新書局去,問是否是柔石,手上上了銬,可見案情是重的。”

9.前進;進行。

《戰國策·秦策二》:“甘茂攻宜陽,三鼓之而卒不上。”

鮑彪註:“上,猶前。”

張天民《創業》十:“好容易到了大慶油田,能不上?上,有困難;不上,就更困難!”

10.去;到。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江南閭裏閒,士大夫或不學問,羞為鄙樸,道聽塗說,強事飾辭……上荊州必稱陝西,下揚都言去海郡。”

《西遊記》第十回:“龍王甚怒,急提了劍,就要上長安城,誅滅這賣卦的。”

老舍《女店員》第二幕第四場:“我反正不上她那兒去買東西!我多走幾步,上北邊那個合作社去!”

11.到任;就職。

唐顏真卿《謝兼禦史大夫表》:“伏奉今日制書,以臣兼禦史大夫……聖恩頻繁,固令即上,陳請莫遂,惶懼蓋深。”

唐韓愈《國子監論新註學官牒》:“其新授官上日,必加研試,然後放上,以副聖朝崇儒尚學之意。”

宋範成大《後催租行》:“自從鄉官新上來,黃紙放盡白紙催。”

12.當值。

《三國誌平話》卷上:“張飛把婦人殺了,又把太守元嶠殺了……以此驚起衙內上宿兵卒。”

《水滸傳》第四五回:“且說楊雄此日正該當牢。未到晚,先來取了鋪蓋去,自監裏上宿。”

《紅樓夢》第六三回:“隻見怡紅院凡上夜的人,都迎出去了。”

13.放到;放進。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桃柰》:“十月中,去根一步許,掘作坑,收卷蒲萄,悉埋之……二月中,還出,舒而上架。”

唐韓愈《論淮西事宜狀》:“又聞畜馬甚多,自半年已來,皆上槽櫪。”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促織》:“﹝成﹞逐而得之。審視,巨身修尾,青項金翅。大喜,籠歸……上於盆而養之。”

14.達到。

《西遊記》第二十回:“三眾前來,不上半日,果逢一座高山。”

清李漁《風箏誤·敗象》:“稟老爺,賊兵大敗,殺了數千,走去的不上三分之一。”

何其芳《西回舍》:“幾個村合成遊擊小隊,一年大小戰鬥上百回。”

15.陷入,遭受。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十七回:“你上了他當了!他那兩個人便是母子,故意串出這個樣兒來騙錢的。”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一:“香港大戶做參的買賣,怎麽也做不過匯豐銀行……我們不上那個當。”

16.合符。

張天翼《脊背與奶子》:“長太爺把任三叫了來問他:‘還是辦她一頓叫她以後上規矩好了。’”

17.登臺;出場。

元白樸《梧桐雨》第四摺:“高力士上雲:‘自家高力士是也。’”清李漁《奈何天·慮婚》:“醜扮財主,疤面糟鼻,駝背蹺足,帶小生上。”

陳其通《萬水千山》第三幕第二場:“小周和一個手拿鋼叉的群眾押二閻王上。”

18.演出。

老舍《二馬》第四段一:“從一入秋到冬天,倫敦的熱鬧事兒可多了。戲園子全上了拿手好戲。”

19.登載。

《兒女英雄傳》第三回:“這個旨意,從內閣抄了出來,幾天兒工夫,就上了京報。”

毛澤東《反對本本主義》:“以為上了書的就是對的,文化落後的中國農民至今還存著這種心理。”

20.教授;學習。

明湯顯祖《牡丹亭·閨塾》:“末:‘昨日上的《毛詩》可溫習?’旦:‘溫習了,則待講解。’”清孔尚任《桃花扇·傳歌》:“孩兒,楊老爺不是外人,取出曲本快快溫習,待你師父對過,好上新腔。”

葉聖陶《火災·義兒》:“現在且上功課,你不愛上,同學們要上呢。”

21.燃點。

元喬吉《兩世姻緣》第三摺:“幕捲輕綃,香焚睡鴨。燈上上,簾下下。”

《官場現形記》第十三回:“等到上燈,官媒婆因他二人是賊,便將板門擡了進來,如法泡製,鎖入空房。”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七回:“吃過了晚飯,已是上火時候。”

22.擰緊。

王統照《旗手》:“﹝旗手﹞從屋中取出制服,又把袋內的鋼殼大表的弦上好。”

曹禺《雷雨》第四幕:“周樸園:‘鐘怎麽停了?’僕人:‘每次總是四鳳上的,今天她走了,這件事就忘了。’”

23.安裝。

方誌敏《可愛的中國·死》:“﹝看守所長﹞後面跟著十幾個兵,持著槍……都上好了刺刀。”

巴金《軍長的心》:“同誌,你看見車子上篷,就應當猜到我在車上了。”

24.縫綴。

臺靜農《拜堂》:“﹝汪二﹞走到家,將香紙放在泥砌的桌上。嫂子坐在門口迎著亮上鞋。”

老舍《龍鬚溝》第三幕第二場:“二嘎子那件小褂兒還沒上領子呢!”

25.敬辭。猶進用。

清洪昇《長生殿·復召》:“﹝副凈跪見生﹞:‘請萬歲爺上膳。’”

26.用在動詞後。表示動作的趨向或結果等。如:爬上頂峰;登上飛機;考上大學;趕上隊伍;種上莊稼。

III

sh·ng

ㄕㄤˇ

〔《廣韻》時掌切,上養,禪。〕

漢語聲調之一,即上聲。

《通誌·七音序》:“四聲為經,七音為緯。

江左之儒知縱有平、上、去、入為四聲,而不知衡有宮、商、角、徵、羽、半徵、半商為七音。”

阅读:3180

●上(简体版)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