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
簡體審字的筆畫:8畫;繁體審字筆畫:15畫。
(參見審,讅)
簡體審字的筆畫:8畫;繁體審字筆畫:15畫。
(審,審)
shěn
ㄕㄣˇ
〔《廣韻》式荏切,上寢,書。〕
1.詳細;仔細。
《書·顧命》:“病日臻。既彌留,恐不獲誓言嗣,茲予審訓命汝。”
孫星衍疏:“《說文》雲:‘詳,審議也。’審亦為詳。”
南朝宋何承天《達性論》:“事簡則不擾,不擾則神明靈,神明靈則謀慮審。”
《敦煌變文集·董永變文》:“人生在世審思量,暫時吵鬧有何妨;大眾誌心須淨聽,先須孝順阿耶娘。”
清吳熾昌《客窗閑話·義丐》:“小人無罪,懷寶其罪,籌之審矣,非所願也。”
2.詳究;細察。
《書·說命上》:“乃審厥象,俾以形旁求於天下。”
《史記·淮陰侯列傳》:“故知者決之斷也,疑者事之害也,審豪氂之小計,遺天下之大數。”
元劉唐卿《降桑椹》第二摺:“我恰纔覷了他面目,審了他脈息,你摸他這半身子如火相似,他害的是熱病。”
明張煌言《上延平王書》:“竊聞舉大事者,先在人和;立大業者,尤在地利……則人和地利,審之不可不精也。”
魯迅《墳·人之歷史》:“環世界一周,歷審生物,因悟物種所由始。”
3.慎重。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是故審行信令,禍福賞罰,以制死生。”
《呂氏春秋·音律》:“修別喪記,審民所終。”
高誘註:“審,慎。”
《韓非子·存韓》:“故曰:‘兵者,兇器也。’不可不審用也。”
宋王安石《上蔣侍郎書》:“時未可而進,謂之躁,躁則事不審而上必疑。”
4.察知;知道。
《墨子·小取》:“夫辯者,將以明是非之分,審治亂之紀,明同異之處,察名實之理。”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明公蒙塵路次,群下不寧,不審尊體起居何如?”
《剪燈新話·滕穆醉遊聚景園記》:“生聞此言,審其為鬼,亦無所懼。”
管樺《怕水的人》:“自古道,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今早脫下鞋和襪,未審明朝穿不穿。”
5.真實。
《戰國策·秦策一》:“為人臣不忠當死,言不審亦當死。”
宋文瑩《玉壺清話》卷六:“臣實得報,恐未審,候旦夕得其詳,方議奏聞,乞自寬聖慮。”
6.明白;清楚。
《公孫龍子·白馬》:“故黃、黑馬一也,而可以應有馬,而不可以應有白馬,是白馬之非馬,審矣。”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由此言之,勇怯,勢也;強弱,形也,審矣!”
《新唐書·儒學傳下·元行沖》:“當局稱迷,傍觀必審。”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二》:“鬼貴音近,或鬼呼先生為貴人,先生聽未審也。”
嚴復《救亡決論》:“蓋非西學洋文,則無以為耳目,而捨格致之事,將僅得其皮毛,眢井瞽人,其無救於亡也審矣。”
7.審問;審訊。
《古今小說·陳禦史巧勘金釵鈿》:“禦史聽罷,喝散眾人,明日再審。”
《三俠五義》第二七回:“包公聽了‘星主’二字,便想起,‘當初審烏盆,後來又在玉宸宮審鬼冤魂,皆稱我為星主。’”羅廣斌楊益言《紅巖》第九章:“下午審過的那幾個,同時處決!”
8.指詢問。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封三娘》:“十一娘亦審裏居。女答言:‘妾封氏,第三,近在鄰村。’”
9.審查;審核。
清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鳳寧徽》:“其派丁多,故其審戶不得不密。”如:審計監督。
10.古代計算羽毛的量詞。猶束。
《周禮·地官·羽人》:“凡受羽,十羽為審,百羽為摶,十摶為縳。”
鄭玄註:“審、摶、縳,羽數束名也。”
11.通“瀋”。水深處。
《莊子·應帝王》:“鯢桓之審為淵,止水之審為淵,流水之審為淵。”一說,審當為“蟠”,又作“潘”。水回旋處。見陸德明釋文。
12.副詞。確實,果真。
《管子·小稱》:“審行之身毋怠,雖夷貉之民,可化而使之愛;審去之身,雖兄弟父母,可化而使之惡。”
晉葛洪《抱樸子·詰鮑》:“審能如此,乃聖主也。”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第八篇:“審如是,乘乃不特始創七體,且亦肇開五古者矣。”
13.姓。
漢有審食其。見《史記·陳丞相世家》。
阅读:1857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