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灼
(參見薰灼)
亦作“燻灼”。
1.燒炙。
明楊儀《高坡異纂》卷中:“明旦,忽書中煙起,發視之,惟紙灰一幅宛然,書無纖毫熏灼痕也。”
2.指如火燒炙。
明劉基《郁離子·虞孚》:“昔者玄石好酒,為酒困,五臟熏灼,肌骨蒸煮如裂。”
清唐孫華《搖扇》詩:“炎歊熏灼苦連旬,賴有蒲葵巧製新。”
3.喻聲威氣勢逼人。亦喻指逼人的聲威氣勢。
《漢書·敘傳上》:“建始、河平之際,許班之貴,傾動前朝,熏灼四方。”
南朝梁劉孝標《廣絕交論》:“九域聳其風塵,四海叠其燻灼。”
唐元稹《授杜元穎戶部侍郎依前翰林學士制》:“昔我憲宗章武皇帝,熏灼威名,兵定八極。”
宋王禹偁《<諫議大夫臧公墓誌銘>序》:“故真定王再入中書,權貴德望燻灼天下。朝臣得一見與語者,自以為榮。”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四:“當和珅聲勢熏灼,舉朝無一人敢於糾劾。”
魯迅《華蓋集·“公理”的把戲》:“‘投虎’、‘割席’、‘名流’的熏灼之狀,竟至於斯,則雖報以惡聲,亦不為過。”
阅读:1291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