穰
穰字的筆畫:22畫;
I
ráng
ㄖㄤˊ
〔《廣韻》汝陽切,平陽,日。〕
1.黍莖去皮後的柔軟部分。
2.泛指黍稷稻麥等植物的稈莖。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作醬法》:“肉醬法:牛、羊、獐、鹿、兔肉皆得作……寒月作之,宜埋之於黍穰積中。”
《宣和遺事》後集:“時風寒,夜宿竹簟,侍衛人取茅及黍穰作焰,與二帝同坐向火至明。”
梁斌《紅旗譜》二七:“她又走出去拿穰柴,給江濤烘烤衣服。”
3.莊稼豐收。
《管子·國蓄》:“歲有兇穰,故穀有貴賤。”
《史記·天官書》:“所居野大穰。”
張守節正義:“穰,豐熟也。”
《新唐書·甄濟傳》:“歲饑,節用以給親裏;大穰,則振其餘於鄉黨貧狹者。”
宋王安石《上杜學士言開河書》:“某為縣於此,幸歲大穰。”
元鄭光祖《伊尹耕莘》第一摺:“那其間四野桑麻禾稼穰,百姓每謳歌將天祭享。”
4.填;充實。
《朱子語類》卷六十:“心是虛底物,性是裏面穰肚餡草。性之理包在心內,到發時卻是性底出來。”
5.蒿草衣。
《孔子家語·六本》:“齊高庭問於孔子曰:‘庭不曠山,不直地,衣穰而提贄,精氣以問事君子之道,願夫子告之。’”王肅註:“穰,蒿草衣。”
6.用同“瓤”。果實的肉。
唐杜甫《秋日夔府詠懷一百韻》:“色好梨勝頰,穰多栗過拳。”
II
r·ng
ㄖㄤˇ
〔《廣韻》如兩切,上養,日。〕
1.繁盛;眾多。
《漢書·張敞傳》:“京兆典京師,長安中浩穰,於三輔尤劇。”
顏師古註:“穰,盛也,言人眾之多也。”
元武漢臣《玉壺春》第一摺:“你看這郊外,人稠物穰,都是賞心樂事,真個好熱鬧也。”
章炳麟《新方言·嶺外三州語》:“三州謂眾多為穰。”
2.數目。
《孫子算經》卷上:“凡大數之法,萬萬曰億……萬萬秭曰穰,萬萬穰曰溝。”
3.通“攘”。煩擾;紛亂。
《隸釋·漢廣漢屬國侯李翊碑》:“時益部擾穰。”
元孟漢卿《魔合羅》第三摺:“又不是公事忙,不由咱心緒穰。若有那大公事失誤了惹下災殃。”
4.通“攘”。排除;排斥。
《新唐書·辛替否傳》:“假如兵旱相乘,則沙門不能擐甲胄,寺塔不足穰饑饉矣。”
5.通“禳”。祈福;向神祈求。參見“穰人”、“穰田”。
III
réng
ㄖㄥˊ
〔《集韻》人成切,平清,日。〕
禾穀皮殼的碎屑。
明徐光啟《農政全書》卷三七:“木自南而北多枯,寒而不枯,隻於臘月去根旁土,麥穰厚覆之,燃火深培如故,則不過一二年,皆結實。”
阅读:1208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