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烈
1.持火把者的行列。烈,通“列”。
《詩·鄭風·大叔於田》:“叔在藪,火烈具舉。”
鄭玄箋:“列人持火俱舉,言眾同心。”
孔穎達疏:“火有行列,俱時舉之。”
2.火勢猛烈。
《左傳·昭公二十年》:“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
《三國誌·吳誌·周瑜傳》“蓋放諸船,同時發火”裴松之註引晉虞溥《江表傳》:“去北軍二裏餘,同時發火,火烈風猛,往船如箭……燒盡北船。”
宋蘇軾《司竹監燒葦園》詩:“霜乾火烈聲爆野,飛走無路號且訝。”
《說嶽全傳》第二九回:“一霎時,火烈煙飛。”
3.比喻威勢猛烈。
《文選·陸機<漢高祖功臣頌>》:“威亮火烈,勢踰風掃。”
張銑註:“言其威武信為猛烈。”
南朝梁江淹《北伐詔》:“驍雄競奮,火烈風掃。”
4.起火焚燒。
《梁書·武帝紀上》:“移檄京邑曰:‘……火烈高原,芝蘭同泯。’”宋蘇舜欽《遊山》詩:“近為雷霆拔,火烈瓦甓糜。”
5.指物被火焚燒而爆裂。
《後漢書·蔡邕傳》:“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
6.喻嚴明。
明謝肇淛《五雜俎·人部四》:“至於小人,雖憲典火烈,殺人奸盜,猶不絕踵,而況地獄之眇茫乎!”
阅读:1264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