襞
襞字的筆畫:19畫;
bì
ㄅ〡ˋ
〔《廣韻》必益切,入昔,幫。〕
1.摺叠衣物。
《漢書·揚雄傳上》:“芳酷烈而莫聞兮,不如襞而幽之離房。”
顏師古註:“襞,叠衣也。”
南朝梁王僧孺《為人寵姬有怨》詩:“錦衾襞不開,端坐夜及朝。”
2.泛指摺叠。
漢王粲《刀銘》:“灌襞以數,質象以呈。”
《文選·張協〈七命〉》李善註引作“辟”。
《新唐書·徐商傳》:“商表處山東寬鄉,置備征軍,凡千人,襞紙為鎧,勁矢不能洞。”
3.衣服上的褶襉。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藝絕》:“張遂寘鉤於巾襞中。”
明湯顯祖《紫簫記·換馬》:“畫裙朝彩襞,芳鬢曉雲融。”
4.比喻皺紋。
沈從文《生》:“場坪中便隻剩下些空蓮蓬,翠綠起襞的表皮,翻著白中微綠的軟瓤。”
5.量詞。多用於稱布條。
梁啟超《意大利建國三傑傳》二四:“﹝加裏波的﹞將軍數十年來出入必偕之深赤外套,為熱狂崇拜者所摸竊、所橫奪,撕裂為百數十襞,各寶其一寸一縷以相炫燿。”
阅读:1358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