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8.org > 漢字/字典 > 燧

燧字的筆畫:16畫;

suì

ㄙㄨㄟˋ

〔《廣韻》徐醉切,去至,邪。〕

1.古代取火用具。火鏡,一種青銅凹面鏡,用以向日取火。

《周禮·考工記·輈人》:“金有六齊……金錫半,謂之鑒燧之齊。”

鄭玄註:“鑒燧,取水火於日月之器也。”

晉幹寶《搜神記》卷十三:“夫金錫之性一也,以五月丙午日中鑄,為陽燧;以十一月壬子夜半鑄,為陰燧。”

範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一編第五章第二節:“《考工記》敘述製青銅法,分青銅為六種……第六種銅錫各半可造鏡及燧(日光下取火的鏡)。”

2.古代取火用具。木燧,按季節用不同的木料製成,鑽以取火。

《論語·陽貨》:“舊穀既沒,新穀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

劉寶楠正義:“周氏柄中《典故辨正》:‘鑽燧之法,書傳不載。’揭子宣《璇璣遺述》雲:‘如榆剛取心一段為鑽,柳剛取心方尺為盤,中鑿眼,鑽頭大,旁開寸許,用繩力牽如車,鑽則火星飛爆出竇,薄煤成火矣。此即《莊子》所謂木與木相摩則燃者。古人鑽燧之法,意亦如此。’今案揭說頗近理。若然,則春取榆柳者,正用兩木,一為鑽,一為燧也。其棗杏桑柘,意亦然矣。”

《淮南子·本經訓》:“鑽燧取火,構木為臺。”

唐張說《奉和聖制寒食作應制》:“改木迎新燧,封田表舊燒。”

《資治通鑒·隋文帝開皇二十年》:“時衛士皆佩火燧。”

胡三省註:“燧,取火之木也。”

3.猶鑽。參見“燧木”。

4.古代邊防夜間報警的火炬。與白晝使用的“烽”相對。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夫邊郡之士,聞烽舉燧燔,皆攝弓而馳,荷兵而走,流汗相屬,唯恐居後。”

晉張協《七命》:“千鐘電釂,萬燧星繁。”

宋黃機《滿江紅》詞之二:“長淮路、夜亭警燧,曉營吹角。”一說,晝燔燧,夜舉烽。

《後漢書·光武帝紀下》:“築亭候,修烽燧。”

李賢註引《前書音義》:“多積薪,寇至即燔之,望其煙,曰燧。晝則燔燧,夜乃舉烽。”

峻青《秋色賦·煙墩》:“煙墩,又名烽火臺,是古時邊疆報警的一種設備……如有敵警,夜則舉火為號,以相傳告,名曰舉烽;晝則點燃狼糞,白煙燭天,名曰燔燧。”

5.後亦泛稱邊境報警的烽火,不分晝夜。

南朝宋顏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詩序》:“烈燧千城,通驛萬裏。”

唐溫庭皓《觀山燈獻徐尚書》詩之一:“焚書翻見字,舉燧不招兵。”

明吾丘瑞《運甓記·廣州運甓》:“玉篆苔封,金湯燧息。”

6.烽火臺。

《墨子·號令》:“北至城者三表,與城上烽燧相望。”

《後漢書·西羌傳序》:“至王莽輔政……乃令譯諷旨諸羌,使共獻西海之地,初開以為郡,築五縣,邊海亭燧相望焉。”

7.指邊城。

南朝梁江淹《立學詔》:“今關燧無虞,時和歲稔,遠邇同風,華夷慕義。”

8.火炬;火。

三國魏曹植《應詔詩》:“前驅舉燧,後乘抗旌。”

宋梅堯臣《晚雲》詩:“黕黕日腳雲,斷續如破灘……又改為連牛,綴燧懷齊單。”

清魏源《次韻前出塞》之一:“星燧燎原隰,蟻壤潰江河。”

9.焚燒;點燃。

《淮南子·說山訓》:“以絜白為汙辱,譬猶沐浴而抒混,薰燧而負彘。”

高誘註:“燒薰自香,楚人謂之薰燧也。”

晉陸雲《晉故豫章內史夏府君誄》:“高祿未融,兇焱中燧。”

宋曾鞏《說用》:“今夫群而居,縫而衣,燧而食,築土石、構竹木而廬者,其嗜慾眾矣。”

《金史·謀衍傳》:“忽大風,不能燧火,路暗莫相辨。”

10.燧人氏的簡稱。

唐張九齡《龍池聖德頌》:“粵若古始,肇有君臣,巢燧之前,寂寞無紀。”

《樂府詩集·郊廟歌辭五·唐祀昊天樂章》:“德慚巢燧,化劣唐虞。”

清魏源《貴溪象山龍虎山諸詩》之四:“慨睹江河下,喟然緬巢燧。”

阅读:1231

●燧(简体版)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