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緘其口
【成語】:三緘其口
【拼音】:sān jiān qí kǒu
【解釋】:緘:封。在他嘴上貼了三張封條。形容說話謹慎。現在也用來形容不肯或不敢開口。
【出處】:漢·劉向《說苑·敬慎》:“孔子之周,觀於太廟,右階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
【示例】:危行言遜,禍免生肘;金人示誡,~。 ★清·陳忱《水滸後傳》第十三回
【反義詞】:口若懸河、誇誇其談
【英文】:speak with caution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孔子到周朝的首都去參觀周王的祖廟,祖廟在當時是很神聖的地方,一般參觀者必須保持沈默。孔子看到廟堂大殿右邊的臺階前有一個銅人,銅人的嘴上封了三道封條,在背上還刻著字:“這是古時說話最小心謹慎的人。”
漢劉向《說苑·敬慎》:“孔子之周,觀於太廟,右陛之側,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後因指言語謹慎,少說或不說話。
蘇曼殊《與某公書》:“區子固非離經叛道之人,然此時男子多變為婦人,衲隻好三緘其口。”
阅读:2235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