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8.org > 漢字/字典 > 幾

簡體幾字的筆畫:2畫;繁體幾字筆畫:12畫。

(幾,幾)

I

ㄐ〡

〔《廣韻》居依切,平微,見。〕

〔《廣韻》渠希切,平微,群。〕

〔《廣韻》其既切,去未,群。〕

亦作“幾”。

1.隱微。多指事物的跡象、先兆。

《易·繫辭下》:“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

韓康伯註:“幾者,去無入有,理而無形,不可以名尋,不可以形靚者也。”

孔穎達疏:“幾,微也,是已動之微。動,謂心動、事動,初動之時,其理未著,唯纖微而已。”

漢袁康《越絕書·外傳計倪》:“由此而言,進有退之義,存有亡之幾,得有喪之理。”

清王夫之《周易外傳·屯》:“陽方來而交陰,為天地之初幾,萬物之始兆,而屯紹乾坤以始建,信矣。”

2.時機;機會。

《史記·李斯列傳》:“胥人者,去其幾也;成大功者,在因瑕釁而遂忍之。”

《漢書·高帝紀上》:“此天亡之時,不因其幾而遂取之,所謂養虎自遺患也。”

《後漢書·王允傳》:“幾不可後,公其圖之。”

宋司馬光《請建儲副或進用宗室第二狀》:“今安危之幾,間不容髮,日失一日,貴在及時。”

3.機要,政事。

宋陳亮《勉強行道大有功》:“不操其心,而從容乎聲色貨利之境,以泛應乎一日萬幾之繁,而責事之不效,亦可謂失其本矣。”

康有為《上清帝第五書》:“且俄日二主之事,頗有發明,皇上若俛采遠人,法此二國,誠令譯署進此書,幾餘披閱。”

4.危險。

《書·顧命》:“疾大漸,惟幾,病日臻。”

孔傳:“自嘆其疾大進,篤,惟危殆。”

《荀子·堯問》:“女以魯國驕人,幾矣。”

楊倞註:“幾,危也。”

5.將近;幾乎。

《國語·晉語四》:“時日及矣,公子幾矣。”

韋昭註;“幾,近也。言重耳得國時日近。”

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威王問》:“威王問九,田忌問七,幾知兵矣,而未達於道也。”

《史記·劉敬孫叔通列傳》:“通曰:‘公不知也,我幾不脫於虎口!’”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三:“椎髻獠面,幾不類人。”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九:“你做了不老成的事,幾把我老人家急死。”

6.及;達到。

清顧炎武《日知錄·史記通鑒兵事》:“太史公胸中,固有一天下大勢,非後代書生所能幾也。”

清方苞《陳西臺墓表》:“實非兩漢、唐、宋所能幾。”

鄭觀應《盛世危言·技藝》:“夫工藝非細事也,西人之神明規矩亦斷非一蹴可幾也。”

7.通“刉”。宰殺。

《周禮·秋官·犬人》:“凡幾珥,沈辜,用駹可也。”

鄭玄註:“幾讀為刉,珥當為衈,刉衈者,釁禮之事。”參見“刉珥。”

8.通“譏”。呵察;查問。

《周禮·地官·司關》:“國兇劄,則無關門之征,猶幾。”

《管子·問》:“若夫城郭之厚薄,溝壑之淺深,門閭之尊卑,宜修而不修者,上必幾之。”

尹知章註:“幾,察也。”

9.通“饑”。

《逸周書·商誓》:“幾、耿、肅、執,乃殷之舊。”

朱右曾校釋:“《左傳》:殷民七族有饑氏,六族有蕭氏。‘幾’即‘饑’,‘肅’即‘蕭’也。”

10.通“期”。日期。

《詩·小雅·楚茨》:“蔔爾百福,如幾如式。”

朱熹集傳:“幾,期也。”

《左傳·定公元年》:“子家子不見叔孫,易幾而哭。”

杜預註:“幾,哭會也。”

II

ㄐ〡ˇ

〔《廣韻》居狶切,上尾,見。〕

亦作“幾”。

1.若幹,多少。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夫有大功而無貴仕,其人能靖者與,有幾?”唐江為《江行》詩:“越信隔年稀,孤舟幾夢歸?”宋楊萬裏《送張倅》詩:“山西勁氣何曾歇,秦漢迄今幾奇傑!”

2.何,什麽。

三國魏嵇康《答釋難宅無吉兇攝生論》:“請問亞夫由幾惡而得餓,英布修何德以致王,生羊積幾善而獲存,死者負何罪以逢災耶?”唐劉長卿《上巳日越中與鮑侍郎泛舟耶溪》詩:“君見漁船時借問,前洲幾路入煙花?”

3.怎樣。

唐李白《送祝八之江東》詩:“君去西秦適東越,碧山清江幾超忽。”

宋趙希邁《八聲甘州》詞:“幾傷心,橋東片月,趁夜潮,流恨入秦淮。”

4.表示不定的少數。

《水滸傳》第六五回:“哥哥放心,在此住幾日,等這廝來吃酒,我與哥哥報仇。”參見“幾見”。

III

ㄐ〡ˋ

〔《集韻》幾利切,去至,見。〕

1.通“冀”。期望,希望。

《左傳·哀公十六年》:“國人望君,如望歲焉,日月以幾。”

杜預註:“冀君來。”

陸德明釋文:“幾,音冀,本或作冀。”

《漢書·杜欽傳》:“為國求福,幾獲大利。”

清顧炎武《吳同初行狀》:“母見之,未嘗不涕泣,又幾其子之不死而復還也。”

2.通“紀”。年歲。

南朝梁武帝《東飛伯勞歌》:“女兒年幾十五六,窈窕無雙顏如玉。”

《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薛仁貴跨海征遼故事》:“有一人年幾小,船頭立看。”

IV

ㄑ〡ˊ

〔《廣韻》渠希切,平微,群。〕

1.沂鄂。器物上的凹凸線紋。沂,凹紋;鄂,凸紋。

《禮記·哀公問》:“車不雕幾,器不刻鏤。”

孔穎達疏:“幾,謂沂鄂也。”

《逸周書·器服》:“器因名有三:幾、玄、茵。”

朱右曾校釋:“幾,如雕幾之幾,附纏之為沂鄂也。”

2.通“頎”。身長貌。

《史記·孔子世家》:“丘得其為人,黯然而黑,幾然而長。”

裴駰集解引徐廣曰:“《詩》雲:‘頎而長兮。’”司馬貞索隱:“‘幾’與註‘頎’,並音祈。”

V

ㄑ〡ˇ

通“豈”。

阅读:848

●幾(简体版)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