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8.org > 漢字/字典 > 酌

酌字的筆畫:10畫;

zhuó

ㄓㄨㄛˊ

〔《廣韻》之若切,入藥,章。〕

1.斟酒。

《詩·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

《儀禮·有司徹》:“屍升坐,取爵酌。”

鄭玄註:“酌者,將酢主人。”

唐李頻《長安感懷》詩:“空將灞陵酒,酌送向東人。”

聞一多《深夜底淚》詩:“啊!宇宙底生命之酒,都得酌進上帝底金樽。”

2.飲酒;喝酒。

三國魏吳質《答東阿王書》:“對清酤而不酌,抑嘉肴而不享。”

《二刻拍案驚奇》卷三七:“程宰素不善酌,竭力推辭不飲。”

洪深《申屠氏》第一本:“三人慢慢地酌那村酒,老丈高興,話說得多。”

3.酒。

《禮記·曲禮下》:“酒曰清酌。”

唐王勃《聖泉宴》詩:“蘭氣熏春酌,松聲韻野絃。”

唐盧恕《楚州新修吳太宰伍相廟記》:“持甘酌芬饎以交神,神在聰明正直,豈許之乎!”

4.泛指酒食;酒宴。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三摺:“敢著小姐和張生結親呵,怎生不做筵席,會親戚朋友,安排小酌為何?”

《金瓶梅詞話》第七二回:“西門慶道:‘聊具一酌,與何大人接風。’”

《儒林外史》第四六回:“明天備個菲酌送到尊寓,萬勿見卻。”

5.挹取;舀。

《詩·大雅·行葦》:“酒醴維醹,酌以大鬥。”

《南史·良吏傳·陸慧曉》:“璡清介士也,行至吳,謂人曰:‘吾聞張融與慧曉並宅,其間有水,此必有異味。’故命駕往酌而飲之。”

清陳夢雷《絕交書》:“酌清泉者必惜其源,蔭巨枝者必護其根。”

6.選取,擇善而行。

《左傳·成公六年》:“子為大政,將酌於民者也。”

杜預註:“酌,取民心以為政。”

《禮記·坊記》:“上酌民言,則下天上施。”

鄭玄註:“酌,猶取也。”

《後漢書·曹褒傳論》:“漢初,天下創定,朝制無文,叔孫通頗採經禮,參酌秦法。”

宋王安石《皇帝還大次憩安之曲樂章》:“樂酌虞典,禮從周制。”

7.衡量;估量。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題名遊賞賦詠雜紀》:“宣慈寺門子,不記姓氏,酌其人,義俠之徒也。”

宋蘇洵《史論上》:“經不得史,無以證其褒貶;史不得經,無以酌其輕重。”

清黃宗羲《子劉子行狀上》:“更令沿邊州縣三輔之地,各選士兵,酌州縣沖僻,自三百名以上至千名,量給口糧器械,以時訓練。”

8.酒杯。

《儀禮·有司徹》:“宰夫洗觶以升,主人受酌降。”

鄭玄註:“古文‘酌’為‘爵’。”

《楚辭·招魂》:“華酌既陳,有瓊漿些。”

王逸註:“酌,酒鬥也。”

三國魏曹丕《與吳質書》:“每至觴酌流行,絲竹並奏,酒酣耳熱,仰而賦詩。”

9.通“灼”。參見“酌然”。

10.古代樂舞名。

《詩·周頌·酌序》:“《酌》,告成《大武》也。”

孔穎達疏:“《酌》詩者,告成《大武》之樂歌也。”

漢班固《白虎通·禮樂》:“周公之樂曰《酌》,合曰《大武》。”

阅读:1972

●酌(简体版)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