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8.org > 漢字/字典 > 包

包字的筆畫:5畫;

I

bāo

ㄅㄠ

〔《廣韻》布交切,平肴,幫。〕

1.裹。

《詩·召南·野有死麇》:“野有死麇,白茅包之。”

毛傳:“包,裹也。”

宋黃庭堅《和答子瞻》:“故園溪友膾腹腴,遠包春茗問何如。”

《兒女英雄傳》第一回:“公子也忙著揀筆墨,洗硯臺,包草稿紙。”

魏巍《東方》第五部第八章:“隻剩了個空空的小口袋,還包在包袱裏。”

2.包容;包含。

《孔叢子·儒服》:“平原君曰:‘儒之為名何取爾?’子高曰:‘取包眾美,兼六義,動靜不失中道。’”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風骨》:“故辭之待骨,如體之樹骸;情之含風,猶形之包氣。”

宋秦觀《韓愈論》:“杜子美者……包沖淡之趣,兼峻潔之姿,備藻麗之態,而諸家之作所不及焉。”

巴金《家》三十:“瑞玨和淑英在旁邊聽得眼睛裏包了一汪淚水。”參見“包蒙”。

3.包取,囊括。

秦李斯《諫逐客書》:“包九夷,制鄢郢。”

《漢書·敘傳下》:“猗與元勳,包漢舉信。”

顏師古註引劉德曰:“包,取也。”

唐柳宗元《劍門銘》:“怙恃富強,滔天阻兵,攻陷他部,北包劍門。”

4.總括。

《穀梁傳·桓公五年》:“陳侯以甲戌之日出,己醜之日得,不知死之日,故舉二日以包也。”

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序》“年有四時,故錯舉以為所記之名也”唐孔穎達疏:“春先於夏,秋先於冬,言春足以兼夏,言秋足以見冬,故舉二字以包四時也。”

5.隱藏;掩蓋。

《漢書·外戚傳上·孝武李夫人》:“既激感而心逐兮,包紅顏而弗明。”

顏師古註引晉灼曰:“包,藏也。”

《後漢書·袁紹傳》:“操豺狼野心,潛包禍謀。”

趙樹理《小二黑結婚》七:“兩個鬥爭會開過以後,事情包也包不住了,小二黑也知道這事是合理合法的了,索性就跟小芹公開商量起來。”

6.指隱藏的奸詐。

《逸周書·周祝》:“維彼幽心是生包,維彼大心是生雄,維彼忌心是生勝。”

孔晁註:“包,謂包藏陰謀。”

7.包圍;圍繞。

《新唐書·郭子儀傳》:“子儀悉軍追,橫貫其營。賊兩翼包之,官軍卻。”

宋楊萬裏《明發周村灣》詩:“環將峻嶺包深谷,圍出餘天與別村。”

《宋史·呂公弼傳》:“公弼用其僚鄧子喬計,倣古拔軸法,去其沙,實以末炭,墐土於其上,板築立,遂包泉於中。”

清梅曾亮《遊小盤谷記》:“江寧府城,其西北包盧龍山而止。”

8.保證,擔保。

元無名氏《舉案齊眉》第一摺:“想皇天既與他十分才,也註還他一分祿,包的個上青雲平步取。”

《水滸傳》第五十回:“哥哥且走,到我下處,包還你小衙內。”

《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五:“你隻要老實說,包你一些罪也沒有,且得還鄉見父母了。”

巴金《秋》二:“你不必著急,我包你會請來的。”

9.承擔。

老舍《茶館》第二幕:“我這兒現在光包後面的夥食,不再賣飯。”

峻青《海嘯》第二章五:“這放哨的任務我包了,你們都休息吧。”

10.包賠。

《紅樓夢》第十四回:“我算著今兒該來支取,想是忘了。要終久忘了,自然是你包出來,都便宜了我。”

11.約定專用。

《金瓶梅詞話》第二回:“﹝西門慶﹞南街子又佔著窠子卓二姐,名卓丟兒,包了些時,也娶來家居住。”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四四:“這個輪船是江大姐經手包的。”

12.指包裹起來的東西。

宋梅堯臣《答建州沈屯田寄新茶》詩:“春芽研白膏,夜火焙紫餅。價與黃金齊,包開青篛整。”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小官人》:“頓見一小人返入舍,攜一氈包,大如拳。”

《兒女英雄傳》第九回:“如今幸而無事,原包交還,姑娘,請收明瞭。”如:藥包;郵包。

13.果實。

唐韓愈《送廖道士序》:“其水土之所生,神氣之所感,白金、水銀、丹砂、石英、鍾乳、橘柚之包、竹箭之美、千尋之名材,不能獨當也。”

宋梅堯臣《送張子野知虢州先歸湖州》詩:“君當橘柚時,摘包帶霜華。”

宋梅堯臣《李廷老祠部寄柑子》詩:“擗包欲咀牙全動,舉盞逢衰酒易酣。”

14.物體或身體上鼓起來的疙瘩。

克非《春潮急》三一:“李克跳到雷花臉原先站立的大石包上。”

老舍《四世同堂》十一:“高第一腳的露水,衣服被花枝掛破了好幾個口子,頭上一個包,頭髮也碰亂了。”

15.裝東西的袋子。

《何典》第五回:“差鬼即向包裏取出一封拐書來。”如:書包;行李包。

16.量詞。多用於成包的東西。

《後漢書·方術傳上·楊由》:“五官掾獻橘柚數包。”

宋俞文豹《清夜錄·宋偏錄》:“與袱封故衣一包,質十千。”

明陶宗儀《輟耕錄·還金絕交》:“麻陽主簿顧淵明……以辰砂一包見寄。”杜鵬程《保衛延安》第四章二:“說著,他就在床頭上翻出一包書。”

17.通“苞”。叢生,茂密。

《書·禹貢》:“厥土赤埴墳,草木漸包。”

孔傳:“包,叢生。”

宋曾鞏《嶽廟祈雨文》:“今二麥方包,而亢陽為虐。”

《三國演義》第八四回:“豈有連營七百裏,而可以拒敵者乎?包原濕險阻屯兵者,此兵法之大忌也。”包,《三國誌·魏誌·文帝紀》作“苞”。

18.通“苞”。花苞。

後蜀毛文錫《贊成功》詞:“海棠未坼,萬點深紅,香包緘結一重重。”

宋梅堯臣《和韓子華寄東華市玉版鮓》:“荷香開新包,玉臠識舊把。”

19.姓。

II

páo

ㄆㄠˊ

〔《集韻》蒲交切,平爻,並。〕

1.通“庖”。廚房。

《易·姤》:“包有魚,無咎,不利賓。”

陸德明釋文:“包,本亦作‘庖’。”

2.通“匏”。參見“包瓜”。

III

ㄈㄨˊ

〔《集韻》房尤切,平尤,奉。〕

1.包來,地名,春秋時莒邑,在今山東省沂水縣西北。

《穀梁傳·隱公八年》:“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於包來。”按,《左傳》作“浮來”。

2.包丘,複姓。亦作“苞丘”,即浮丘。

楚有包丘子,與李斯同事荀卿。見漢桓寬《鹽鐵論·毀學》。

阅读:1614

●包(简体版)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