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8.org > 漢字/字典 > 摘

摘字的筆畫:14畫;

I

zhāi

ㄓㄞ

〔《廣韻》陟革切,入麥,知。〕

亦作“擿”。

1.用手指采下或取下。

南朝宋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平原侯植》:“傾柯引弱枝,攀條摘蕙草。”

唐孟浩然《裴司士見訪》詩:“廚人具雞黍,稚子摘楊梅。”

宋陸遊《東陽觀酴醾》詩:“吳地春寒花漸晚,北歸一路摘香來。”

元李壽卿《伍員吹簫》第三摺:“有一日拏住費無忌呵,直著那廝摘膽剜心,做俺祭卓兒上的禮。”

田漢《南歸》:“我到園子裏再摘點青菜。”

2.指用手輕拉。

《老殘遊記續集遺稿》第二回:“逸雲聽了笑吟吟的提了酒壺滿斟了一遍酒,摘了青雲袖子一下,起身離座,對德公夫婦請了兩個雙安。”

3.除去,去掉。

《劉知遠諸宮調·君臣兄弟夫婦團圓》:“卓下剛刀,摘了弓箭。”

《儒林外史》第十六回:“過了三天再不去,叫人來摘門下瓦。”

《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老爺纔把帽罩子摘了,遞給華忠,進了屋子。”

4.選取;抽取。

漢蔡邕《瑯玡王傅蔡君碑》:“履孝弟之性,懷文藝之才,包洞典籍,刊摘沈秘。”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才略》:“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辭少瑕累,摘其詩賦,則七子之冠冕乎!”宋梅堯臣《秋日同希深昆仲遊龍門香山極一時之娛》詩:“摘景固無遺,揮筆曾未休。”

明李東陽《新寧縣石城記》:“吳公曰:‘然。’吾不以煩而民,止取其人若幹。乃罰贓為費,摘戍為役,命都指揮劉侯斌……分理之。”

5.指摘要。

《文字改革月刊》1983年第5期:“先看文摘,再進一步找到所要的資料原文。”

6.指摘,責備。

《文選·傅毅〈舞賦〉》:“摘齊行列,經營切儗。”

李善註:“指摘行列,使之齊整。”

宋曾鞏《寄王介甫》詩:“群兒困不酬,吽嚬聚譏摘。”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一:“詩不能無疵,雖《三百篇》亦有之,人自不敢摘耳。”

7.借貸。參見“摘借”。

8.信服。參見“摘伏”。

II

ㄊ〡ˋ

〔《廣韻》他歷切,入錫,透。〕

1.發,開發。

漢焦贛《易林·履之坤》:“循河摘舟,旁淮東遊。”

宋秦觀《國論》:“至於摘山煮海,冶鑄之事,他日吏緣以為姦者,臨遣信臣,更定其法。”

2.揭發。

《東觀漢記·韓棱傳》:“拔幽滯,發摘姦盜,郡中震慄,權豪懾伏。”

唐陸贄《奏論朝官闕員及刺史等改轉倫序狀》:“以避謗為奉公之誠,以摘瑕為選士之要。”

宋嶽珂《桯史·鴻慶銘墓》:“余在故府時,有同朝士為某人作行狀,言者摘其事,以為士大夫不忍為,即日罷去。”

清昭槤《嘯亭雜錄·湖北謠》:“福天資陰刻,廣納苞苴;陳則摘人瑕疵,務使下屬傾囊解橐以贈,然後得免。”

3.擾亂。

《後漢書·隗囂傳》:“既亂諸夏,狂心益悖,北攻強胡,南擾勁越,西侵羌戎,東摘濊貊。”

李賢註:“摘,擾也。”

4.用手指撥弄弦索樂器。

元熊朋來《瑟賦》:“立搊臥摘,竹軋木搕。”

5.剔,挑。

《淮南子·齊俗訓》:“故愚者有所修,智者有所不足,柱不可以摘齒,筐不可以持屋。”

明李東陽《送邵文敬知思南序》:“獨人才之在天下,小大繁簡,各有攸宜。柱不可以摘齒,馬不可以守閭。”

《警世通言·蘇知縣羅衫再合》:“客人陶公夜半正起來撒溺,覺得船底下有物,叫水手將篙摘起,卻是一個人,渾身綑縛。”

III

zhì

ㄓˋ

即搔頭。婦女首飾的一種。

清方以智《通雅·衣服》:“以玳瑁為摘,長一尺,端為華勝。”參見“摘頭”。

阅读:1493

●摘(简体版)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