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曠
(閒曠,閑曠)
亦作“閑曠”。
1.安靜空闊。
《莊子·刻意》:“就藪澤,處閒曠,釣魚閒處,無為而已矣。”
《南齊書·蕭惠基傳》:“初,思話先於曲阿起宅,有閑曠之致。”
清梅曾亮《江亭消夏記》:“都中燕客者,曰館曰堂,皆肆也。觀優者集焉。樂閒曠,避煩暑,惟江亭為宜。”
2.指空闊而無人使用(的地方)。
明蔣一葵《長安客話·鞏華城》:“鞏華城有分守公署一所,奠靖所一所,營房五百間,並嘉靖十九年增建。餘皆閒曠之地,無一居民廬舍。”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捉鬼射狐》:“第綦闊,皆置閒曠;公僅居其半。”
清夏燮《中西紀事·剿撫異同》:“奕山之以黑龍江外五千餘裏,借稱閒曠,不候諭旨,拱手授人,此尤寸磔不容蔽辜。”
3.悠閑放達。
《南史·蕭子雲傳》:“子雲性沈靜,不樂仕進,風神閑曠,任性不群。”
宋周煇《清波雜誌》卷十二:“頃年西湖上好事者所置船舫,隨大小皆立嘉名,如泛星槎、淩風舸、雪篷、煙艇,扁額不一,夷猶閒曠,可想一時風致。”
清陳田《明詩紀事戊籤·高叔嗣》:“故其篇什往往直舉胸情,刮抉浮華,存之隱冥,獨妙閑曠,合於風騷。”
4.清閑無事。
唐韓愈《題合江亭寄刺史鄒君》詩:“君侯至之初,閭裏自相賀。淹滯樂閒曠,勤苦勸慵惰。”
宋蘇舜欽《答範資政書》:“日甚閒曠,得以縱觀書策,及往時著述有未備者,皆得綴緝之。”
清龔自珍《上大學士書》:“若不在內廷之大學士,票擬綸音,是其專責,豈可閒曠?”
阅读:1129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